北醒CEO李远:512线激光雷达产品是一个节点 而非终点

创闻用户
创闻用户 2023-08-02 04:45:54

出品 丨 创闻号·汽车资讯

作者 丨 李德辉

“面向未来的智能驾驶变革浪潮,512线产品是一个节点,而非终点。”在2022年12月22日北醒新品牌暨战略发布会上,北醒CEO李远表示,智能驾驶的发展绕不开的关键点就是安全,“只有通过这样的高性能产品才能对车企赋能,实现更高阶的安全和智能驾驶。”他认为,激光雷达行业迈入“512线”是必经之路。

此次发布会上,北醒发布首款512线车规级激光雷达。作为行业首款512线的高性能激光主雷达,AD2将于2023年实现量产交付,主要面向造车新势力、传统车厂、无人驾驶方案商三大群体。

李远表示,AD2标志着中国车载激光雷达领域正式进入了业界领先的“512时代”。

01 安全是激光雷达的第一要义

作为融合感知方案的传感器之一,激光雷达被视为是发展高阶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同时,搭载激光雷达也成为部分汽车企业提升品牌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竞争力的营销策略。

不过,在李远的判断中,安全只是激光雷达的基础价值。随着激光雷达性能的提升,冗余的技术能量会成为其他功能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土壤。李远的大学时代经历了PC电脑、CPU高速发展,这份体会让他深刻的感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也让其对未来的判断中蕴含着开放性。

技术理性和人文情怀,两者在李远的性格中交互显现。他不断强调,提高驾驶安全能够减少人员伤亡。这是技术人员能够给人类和社会做出的一份贡献。对此,作为技术乐观主义者,从涉足激光雷达领域以来,他便矢志不渝。同时,在细节上,他对技术实现进行着精确的计算。

李远说:“光速是不变的,我测的是时间。光一纳秒飞一个往返,精度算出来大概多少厘米。大概在十亿到百亿分之一秒的精度,类似做一个手表要到达百亿分之一秒的精度,还要经摔、抗温、量产足够大、还要便宜,基本挑战了当前人类工程的难度问题。”

为什么512线激光雷达能够超越现有产品,保证行驶安全?李远给出了一个详实的场景计算。

当车辆以100km/h行驶过程时,一个22cm小目标物(平放的轮胎高度)出现在路面中央。常规情况下,从发现目标物到刹停的极限安全刹车距离至少需要70m。但以目前的128线激光雷达产品来说,相应情况下其对小目标的有效探测识别距离只有31.5米。相反如果将激光雷达垂直分辨率做到0.05°即等效512线,就可以使有效探测识别距离提高至126米,给汽车争取到额外的安全距离,相当于给智能驾驶系统争取到额外的2.1秒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决策、规划与控制。这关键的2.1秒足够人类完成3到4个操作动作,可以选择提前减速稳妥停下,无需采取紧急刹车的极限操作,或者在有机会安全平稳地切换到其他的行车道,绕开障碍物继续行驶,从根本上避免事故的发生。

李远介绍,北醒512线激光雷达AD2可以为车辆驾驶增加70米以上的安全可控距离和2.1秒以上的可控反应时间。

AD2的纵向分辨率可以达到0.05°,可以在120米以外探测到水平轮胎高度类似大小的目标,在200米的距离上准确还原出人的轮廓甚至步态。同时,AD2实现了全局高清探测,即整个120°水平视场范围内各个角度与区域都具备高分辨率,且整个视角内的高分辨率是连贯且平滑的,没有重叠、交错、缝隙等现象,使得激光雷达无需左顾右盼,更加方便的兼顾更大范围内的目标检出。

02 交付能力至关重要

对于商业的理解,李远的见解直白而深刻。他认为:“所谓的做科技就是给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从财富中拿一部分作为你自己的奖励。”基于此,对于企业的发展前景,李远表示:“我们做公司就是两块:一块是对科技的贡献,一块是贡献做到了,能不能多给我们点奖励。”

在涉足车载激光雷达之前,北醒在大交通、工业传感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官方信息显示,北醒在上述两个领域的市占率已经位居第一,各型号累计出货量100万台,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加可观的是,从2020年开始,北醒已经具备盈利能力。

然而,具体到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李远坦言:“要是不说车载主雷达,我们早盈利了。再说车载主雷达,车载主雷达跟量没有关系,车占车厂多少的毛利,他能给你多少才是重要的。我卖一百万台,但就是没有议价能力,你就是不给我们利润。”

不止是北醒,这是几乎所有激光雷达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只不过,对于服务头部新造车企业的激光雷达企业来说,矛盾的激烈程度可能更小一些。相对于传统汽车企业,新造车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更激进一些,与之相应需要更加先进的软硬件作为功能支撑。激光雷达在品牌建设和产品卖点上的价值更加凸显。

李远透露现在激光雷达企业的商业困境:“我们老说事故率降低多少,智能性提高多少,能不能帮助他提升他客户群的覆盖率。这是本质。只有这个提升了才有所谓的毛利。现在好多激光雷达公司和车厂报价哪里看成本报价,就是车厂预算多少卖多少。这是商业逻辑闭环没有跑通才有这样的问题。”

既要努力为整车企业提供高性能的激光雷达产品,帮助其提高产品竞争力,又要压低成本,满足整车企业不高的预算需求。压力,几乎一边倒的全压在激光雷达企业肩上。

即便如此,李远依然认为:“目前是这个行业最好的时候。”他分析道:“对于我们来说首先第一个把技术做好,因为它属于技术的红利期。对于车领域,第一要把技术做好,第二要把交付做好,包括纯交付、成本、质量。因为车厂对这些都非常敏感。”

在成本控制上,李远介绍:“在同参数性能之下,双轴高清扫描技术可以使用更少的收发阵列,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并且实现了成本和性能解耦合。”

通过采用半导体激光器和传感器阵列收发技术,以及自有专利的创新激光器驱动电路和接收信号处理电路,提升了信号的动态范围和信噪比。加之高精度的控制系统和自研光学系统,既可以支持灵活配置的扫描模式及扫描轨迹,还可以适配全自动装配流水线并最终实现量产。

同时,通过自研的双轴高精扫描技术和双电机控制算法,不仅实现了0.05°的高精度扫描,而且通过设计迭代成功的将电机控制电路的尺寸缩小一半,成本节约40%。从根本上解决了512线性能与成本之间的矛盾,使得商业化量产成为可能。

在交付方面,北醒主导主雷达的全部零部件设计,然后将组装交给全球顶级的电子制造服务商Jabil(捷普)负责。李远解释:“一方面,捷普用非常成熟的汽车电子生产业务,积累了足够多车载产品的生产经验,能够保证总成不出问题,赢得车厂的信任另一方面,北醒现在的理念和产业链定位是把工程师资源聚焦到产品技术、工艺研发上,怎么把雷达设计好,怎么解决更有挑战性的技术问题。同时,北醒把所有自动化组装、标定设备设计出来,将设备搬到产线后完成产品的组装。”

李远强调:“因为车厂很在乎交付,交付几十万台的时候怎么保证一定不出问题。这个时候,我来保证总成不出问题。”

03 激光雷达企业能走多远

“前两年提及64线,这就是很好的技术了,128线基本没见过了。现在说512线,我估计再过两年一千线以下都不好意思说上车了。”对于激光雷达产品的发展趋势,李远认为性能会不断提高,目前并不会出现瓶颈期。

针对这个判断,他秉持这样的分析逻辑:“就像我上大学时候的手机时代,那个时候感觉每年都是日新月异,就像我上中学时候的电脑时代,感觉到每年有新的样子。不像现在的手机,这几年也没有很快的迭代升级。”

因此,“对于激光雷达线数未来的问题,512线不是终局,而是开始,是能够满足安全线的开始。之前真的没有办法达到高速车辆安全的那条线,但后面会有更高性能的产品发展出来。”

除了现在明确已知的安全问题,激光雷达的发展方向相对明确。但是,李远认为,技术发展能够带来的改变远超现有的认知范围。

他举例,一个是CPU,一个是相机。其实,对于这两个领域的需求,在当时那个时间点看,尤其当时我用的电脑,比较早的PC机586推出的时候我觉得用5年没有问题。后来,我发现用了2年就不够了。其实它是双向的需求。电脑硬件提升的时候游戏也在提升,反向拉着硬件提升。至少今天CPU也没有到终局,并且又加入了GPU的新的进化方向。那个点的时候激光雷达也会衍生出更多的需求点,再进一步拉升,而不是简单只拉一个维度的性能。这是从长期看一个很重要的上限。

产业规律和业界共识显示,技术驱动和成本驱动两个力量会将市场塑造成不同的格局。技术驱动背景下,专注于技术的企业会有较强的生命力,获取更高的技术溢价成本驱动背景下,规模优势明显的大企业会有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产品整体成本的腾挪空间,进而维持市场的稳定。

关于这一点,李远言语中透露着,激光雷达将是一个技术驱动的长赛道,始终具备激发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因此,在产业链的竞合中,积极响应市场需求的激光雷达企业将具有主动权。

李远表示:“谁能把握住客户,谁能把握住技术痛点,谁能把毛利润占住,按照这个思路其实电脑企业应该把英特尔收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它解决了客户的痛点。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看谁能控制住最核心的创新点和对产业技术的核心把握。我不敢说大话我们能制霸世界,但我们努力成为这场游戏最后的主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