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东江门市一位73岁的老人

创闻用户
创闻用户 2022-08-07 14:20:36

2010年,广东江门市一位73岁的老人,拿着一张抗战时期的欠条,大摇大摆地走进当地政府大院:“政府欠我3万亿!”工作人员议论纷纷:“这老头想钱想疯了吧?”可是领导却说:“欠条是真的!”也由此,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被再次引出。

老人名叫梁诗伟,是当地的低保户。前些天,这个老人给老屋打扫卫生时,找到了一张欠条,那张欠条上写着“今新鹤人 民游击队向鸿文三姐借白米60斤,待胜利后由当地政 府每年一倍偿还。”落款时间是民国33年。

老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相关部门,希望能得到些补偿。相关部门在确认欠条的真实性后,又考虑到虽然事情间隔几十年,但是鸿文三姐当时的确对游击队作出了贡献,便以奖励的形式补偿梁诗伟老人20000元。

因为有了这笔钱,老人打算把祖传的老屋给好好修葺一番。

在整理屋顶的杂物时,他发现了一个生了锈的首饰盒,打开一看,是个女性钱包,里面只装着一张纸。

老人小心地将其打开,发现又是一张欠条,而且无论纸张还是借款人,都和上一张欠条一样,是李兆培以游击队的名义给鸿文三姐写的欠条。

只不过这张欠条上的金额更大,有38石70斤大米,8只50克的金条,还有5000大洋,利息是2分。落款时间和上次的欠条只间隔2个月。

这个金额即使在今天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值,如果欠条是真的,那算上利息,这张欠条价值大概2万亿。

所以老人拿着这张巨额欠条,又一次来到政 府大院,而至此一段军民鱼水情的抗战佳话也再一次被引出。

鸿文三姐其实是两个人,鸿文就是梁诗伟的父亲梁鸿文,三姐则代表梁鸿文的三姨太,也是梁诗伟的养母。

梁鸿文十几岁的时候被别人拐到了国外,因为有经商头脑,他从小买卖开始做起,十几年的时间就赚了不少钱。

可是随着年纪增长,落叶归根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回国后,他在家乡置了产业,还娶了几房姨太太。

鸿文三姐就是梁鸿文的三姨太,因为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六姨太生下梁诗伟后,梁鸿文就把孩子抱去给鸿文三姐抚养。

梁诗伟出生不久后,已经80几岁的梁鸿文就去世了。因为大太太和二太太去世得早,所以偌大的家业便由鸿文三姐来经管。鸿文三姐是个热心肠的人,她常常帮助有困难的邻居们,也因此在当地的地位很高,被人称为“鸿文三姐”。

梁诗伟有个姐姐叫梁月娇,参加了当地的游击队。

有天晚上,6岁的梁诗伟正在屋里练大字,就听有人一边轻叩大门,一边喊“三娘”。

鸿文三姐下地去开门,梁月娇的身后呼啦啦跟进来好几个穿着带补丁衣服的人,看起来很累的样子。梁月娇问:“三娘,有没有吃的,我们两天没吃饭了!”

鸿文三姐看了看眼前的几个人,忙拉他们进屋,吩咐厨房准备饭菜。饭好后,几个人开始狼吞虎咽吃起来,不一会儿,风卷残云,一桌饭菜见了底。

临走的时候,三姐把剩的那几个馒头都给他们带上,还给了他们一袋大米。

带头的李兆培只接过了馒头,那袋大米说啥也不收,还说吃老乡家饭已经过意不去了,怎么能连吃带拿的呢?

鸿文三姐说:“你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鬼子,我们老百姓提供点米有什么要紧的?”

见鸿文三姐一再坚持,李兆培说:“有没有纸和笔?要是拿也行,俺得打个欠条,等抗战胜利,一定加倍偿还。”

就这样,李兆培以游击队的名义,给鸿文三姐写下了借条,并承诺抗战胜利后一定加倍偿还。

为了让游击队员安心,也为了鼓励游击队员,鸿文三姐接过欠条,说:“好!我等着你们胜利的好消息!”

后来鸿文三姐实在是心疼那些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去打仗,又主动多次资助游击队,这才有了后来的那张巨额欠条。

因为鸿文三姐当时同意游击队写欠条的初衷,就是希望游击队能接受她的帮助,并没有想过真的让他们还,所以即使后来他们家道没落,她也没再提欠条的事,而是把这个秘密带到了棺材里。

要不是梁诗伟打算修葺老房子,也许这张欠条还躺在属于它的地方呢。

正当大家面对巨额欠条议论纷纷,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领导模样的人走过来,他拿起欠条,对着阳光看一看,又拿出放大镜仔细检查,再和之前的欠条仔细对比。

大家都屏住气,不敢出声,半个多小时后,那个人终于说话:“这张欠条和之前的那张一样,应该是真的!”

这句话一说,顿时惊呆众人。为了进一步印证欠条的真伪,他们还找到当初写下欠条的李兆培的妻子,简蕙仙老人。老人承认确实有欠条一事,而且她说:“当时也只有鸿文三姐才有那个实力。”

老人的一番话也再一次证明欠条是真,可这么大一笔钱怎么还,由谁还?

好在梁诗伟也秉承着梁家的优良传统,没提过多要求,只是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适当补偿,并且给梁家恢复名誉。

因为欠条的面额太大,牵扯的事情太多,这张欠条目前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相信不久的将来,相关部门会给出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案。

而鸿文三姐对抗战队伍不求回报给予帮助的情怀,才更令人感动,这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才更值得我们传颂,不是吗?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