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的呢

1949年,爱因斯坦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感谢了父母给自己做的科学启蒙,例如在爱因斯坦四五岁的时候, 父母就送给他一个指南针。他幼小的心灵第一次被自然的魅力冲击,万物的背后仿佛都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控制着。爱因斯坦第一次产生了揭示万物规律的想法。

少年爱因斯坦

11岁时,爱因斯坦获得了一本几何书。有一天,爱因斯坦的叔叔用这本书给爱因斯坦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爱因斯坦觉得这个证明太复杂了!为什么不自己提出一种更加简洁的方法呢

爱因斯坦首先从直角顶点向直角三角形斜边做了一条垂线,将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小部分橘红色部分1和绿色部分2,然后再将原来三角形标记为3。

显然,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大三角形的面积。下一步,将1、2、3三个三角形排成一排,并且以它们的斜边为边做出三个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就分别是a、b、c,面积就分别为a²、b²、c²。

由于这三个图形是形状完全一样,只是大小不同的,数学上称之为相似。所以,在每一个图形中,三角形部分与方形部分的面积比应该是相同的。设这个面积比为m,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分别是ma²、mb²、mc².

现在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前两个三角形本来就是从后一个大三角形中分割出来的,所以前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第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于是:

将比例系数约掉,得到:

证明完毕。

在证明过程中,爱因斯坦巧妙的使用了相似、维度等数学方法,将长度的关系转化为面积的比例,这足以体现爱因斯坦高超的数学技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证明过程中,m仅仅是三角形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比例系数,与质量毫无关系,c表示三角形斜边,也与光速无关。因此这个证明过程与质能方程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不过,在15年之后,26岁的爱因斯坦又利用m和c这两个字母组成了物理学上最优美的方程,难道冥冥之中早有预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