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旗,亦称酒望、酒帘、青旗、锦旆等,是我国古代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酒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韩非子》记载:“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帜”就是酒旗,后世人称:“酒市有旗,始见于些。”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酒旗在古时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晋书·天文志上》:“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五星守酒旗,天下大哺。” 酒旗三星,在柳北,轩辕右上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字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八颗星。唐 刘长卿《春望寄王涔阳》诗:“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宋 周邦彦《蓦山溪》词:“十载却归来,倦追寻酒旗戏鼓。” 清 唐孙华《春日漫成》诗:“平桥浅水通村笠,草市斜阳颭酒旗。” 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这从自唐代始的不少诗歌作品中便可窥斑见豹,如:“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君不见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一面“孙羊正店”的酒招。酒旗在古时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有的店家还在酒旗上注有经营方式或售卖数量等内容,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如:《歧路灯》上开封祥符三月三吹台会上的那面“飞在半天里”的“酒帘儿”写着“现沽不赊”《水浒传》里武松打虎前所进店家的招旗写着“三碗不过冈”而孟州蒋门神“河阳风月”的招旗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两把销金旗上的“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即使与现代广告语相比,也毫不逊色。酒旗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酒旗的升降是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不营业的标志。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说:“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红楼梦》第十七回:“此处都好,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做一个来。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不必华丽,用竹竿挑在树梢头。” “酒望子”,又叫酒帘或酒旗。酒店悬挂的标识,大抵都是黑色或黑白相间,故常有“青旗”“青帘”之名。大凡读唐诗,也经常能见到“青旗沽酒”、“斜日青帘”这类说法。注:宋人洪迈《容斋随笔》有“酒肆旗望”条,考说酤酒悬帜,谓是《韩非子》中就有记载,但同时也认为见咏于诗,而多咏于诗却始自唐人。至于酒店以草帚为标识,《水浒传》中写到的大抵是村醪之家,所以前代《水浒传》评家有批语云:“酒定粗恶矣,不然,何故是个草帚”洪迈《容斋随笔》中也说:“村居或挂瓶瓢,标帚杆。”但事实上村醪之家也未必悬帚为识,也有挂酒旗的。百回本《水浒传》中写到五台山的“傍村小酒店”和孟州东门外的“卖村醪小酒店”时,都用诗词作增饰描写,“画酒仙”是在墙上涂饰酒店标识,“酒仙”当即“醉仙”。元人杨显之《酷寒亭》杂剧第三折描写一位“从良”奴隶张保开店卖酒,所唱曲文中有“他将那醉仙高挂,酒器张罗我则是茅庵草舍,瓦瓮瓷钵”之言,所谓“醉仙高挂”,当指画有醉仙形象形字酒旗。剧中描写张保开的是小酒店,只是“曲律竿头悬草椁”,这“草椁”也是草帚一类。另一本元杂剧《李逵负荆》中写到杏花庄老汉王林“开着一个小酒务儿”,王林上场诗中同样有“曲律竿头悬草椁”句。画有醉仙的酒旗,一般见于大酒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明文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此处所说“醉仙锦旆”是指旗帜上绣有醉仙图像,与“花头画竿”相配,正是高等酒楼的标识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