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

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

后来,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

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

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其时间性很强。

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农民心中的“圣经”。“夫稼为者人也,生之者地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审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

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