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遍24史,发现一个规律:越是阶层固化越严重的朝代,军队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就表现的越差。先秦年代的战国就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战国七雄,首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阶层固化最不严重。军功爵制度给予了阶层流动的制度保证,也使秦军成为六国谈虎色变的虎狼之师。而秦王正是靠着这支虎狼之师,扫六合,统一中国。而反观其他六国,没有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打仗自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秦朝以后,是哪个朝代阶层固化最严重呢答案是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建立的晋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王家,谢家屋檐下的燕子都沾点贵族气。而官场则完全被王谢等几家大家族把持。而之后的五胡乱华,整个汉民族接近亡国灭种,整个汉民族只剩下几百万人,仅想当于我们现在一个县的人口。究其原因是战争环境下,普通士兵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普通老百姓。而阶层固化使得普通老百姓觉得打仗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打了胜仗,功劳全归贵族出身的将军,而流血牺牲的却是自己,也就没人为这个政权卖命。

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吸取了前朝特别是晋朝灭亡的教训,初创了科举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理论上有了可能。是比过去政权全部垄断在贵族手里,有了些许进步。但是科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阶层固化问题。因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总是凤毛麟角。

清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到了中后期,八旗兵的军饷占了朝廷军费的一大半,却不能打仗。实际上八旗子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外加上火器不如人,就形成了一个吃败仗,割地赔款,再吃败仗,再割地赔款的怪圈。

如何走出历史循环,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是摆在我们当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