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注明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是法家的知名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法律从上而下的执行下来的人,用法律与规则让秦国从多次战败变得强大,可以这样说,秦国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根基就是商鞅打下的。第五次河西之战,他帮秦国一举收复了失去已久的河西地区,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十五座城池都是他的封邑,然而,为大秦帝国贡献了大半生,让秦国强大富足的他,却为什么又落得个在秦惠文王登基以后就被车裂于市,满门诛杀的悲惨局面,是因为君王的狭隘还是商君太跋扈

秦孝公支持商鞅颁布了鼓励农业生产的《垦草令》,它规定了农民的数量,让各行各业都要出人口来生产农业,并且禁止农民私自购买粮食,这样就迫使农民必须自己用心耕种田地,阻止了农民的流失,让农民能够稳定生产,另一方面还禁止了商户售卖粮食,这样就把全国的粮食生产牢牢掌控在了国家的手里,《垦草令》颁布之后,商鞅还进行了关于内政方面的变法,他将军队的市场内的娱乐行业全部去除,并且收回了军队间私自运送粮草的权利,并且要求国内运送粮草的车辆都改用统一标准之后,他又整顿官员,限制贵族豢养食客的数量,要求贵族的子弟也要服徭役,并且提高了免除徭役的条件从文化方面,他禁止了士大夫阶层的外出游学和辩论,这样就阻挡了国内民众了解外界的机会此外还禁止贵族和官员雇佣,这样就逼得贵族子弟也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去。

此外,商鞅是第一个开创了全国范围内征收农业赋税的人,他要求按照农民收入粮食的多少来制定征收赋税的多少,就是所谓的土地税,之后还加重了商业的赋税,此外将山川湖海的自然资源全部收归国有,禁止农民改行谋生,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人口的调查,禁止百姓擅自移居。

商鞅的一些列政策,使得秦国内开始大兴农业,生产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源源不断的粮食让秦国国内人变得富足起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秦国人的生活水平,封闭了士大夫的游动,让国内人少了新的见闻也就少了很多对外的向往和游民的数量,廉政的实施,去掉了一大批的贪官污吏,使政治上也有了清明,而限制贵族的一些列政策,也使得贵族有所收敛,加强了君权的集中。可谓是为后来秦国的雄霸天下奠定了牢固的根基,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他的这一系列政策,对秦国来说是好事,对那些收到政策影响的人未必就是好事了,首先,《垦草令》让农民失去了对资源资源的支配权和享用权,而不得不日复一日的劳苦耕作,增加的土地税再加上原有的徭役,限制了农民的生活空间。廉政政策的实施,表面上看起来增加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但是也损害了贵族的利益,让贵族子弟失去了很多参与朝政的机会,对军队的管理更加严格就限制了一些老贵族对军队的掌控,让他们失去了在朝中的话语权。可为了动了老贵族在朝中的根基,之后他又限制了士大夫的游动,让国内人都失去了交流的机会,从此秦国变成了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虽然看起来蒸蒸日上,但却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所以,好虽然是好,但是,从上层贵族,到中层士大夫,和下层的农民,都是怨声载道,对他憎恨日深。

人们有了功名之后,自然就对自己太过自信,于是就少了很多该有的谦卑态度和低调心态,公元前三四一年,商鞅率领的秦国军队大破魏军,收复了早被魏国侵占,土地肥沃的河西地区。被孝公封了十五座封邑,号称商君。他的声名更是达到了最大的高度,同年,孝公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惠文王犯错,由于商鞅的变法,而导致太子也要受到刑法,但是太子不能受刑,于是就让当时的太子太傅,就是秦惠王的叔叔,公子虔受刑,这个刑法叫劓刑,就是将烦人的鼻子割掉,刑法一旦实施,犯人从此就无法以面目示人了,但是法毕竟是法。公子虔受刑,从此商鞅就多了一个仇人。不对,是两个,还有最尊敬老师的当时的太子,后来的秦惠王。

公元三四一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继位,也是在这一年,商鞅被封为商君。曾经被压迫的老贵族们看到了机会,他们撺掇公子虔,向惠王告发,商鞅有反叛之心,本来就有仇怨,加之商鞅是他国人,又有如此大的权利和封地,自然免不了要被除掉,秦惠王当即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境,想在农家住宿,但是他之前规定的不允许农家私留住宿,特别是没有凭证的的人,于是就告到了官府,这也算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于是商鞅逃到了魏国的国境,但是河西之战,他生擒了魏国的公子卬,所以魏国也拒绝他进入。

无奈他只有逃回了自己的封邑,公元前三三八年,惠王派兵攻打,商鞅兵败被杀,死后却仍然被拉回秦国,车裂示众,甚至连全家都被惠王下令诛杀。一代名人,消失于历史中。商鞅是成功的,他成功的将秦国改造成了当世强国,也为秦国的后来统一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他死后,他所颁布的法令秦国一直在沿用就是证明,说明他的方法是对的。但是商鞅也是失败的,自古成大事者总落万人骂也是正常,他得罪了从上而下的秦国人,但也成就了从上而下的秦国,落得个惨死家灭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