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开始于隨朝,发达于唐朝,高峰于明朝,终止于清朝。是国家选拔人才的相对公平公正一个平台,是寒门学子选择报效国家并实现人生逆转的唯一跳板。在举行科举考试的一千三百余年里,天下读书人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标就是“进士及第”,“金榜题名”。更有趣的是皇帝女儿首选“状元”为丈夫,高官女儿爱嫁给“榜眼”与“探花”,一般官员及富家女儿渴望嫁与进士及第者而享受荣华富贵。

下面谈谈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有哪些进步:

1、不问出身,不问门第,通过考试的方法,向全体国民择优选拨新进官员,打破了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使政府的大门向民间开放,因而创新了人才选拔机制,是中国人事制度的一大进步。

2、加快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士子学习并提高了士子的整体素质。参加考试的士子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的推荐。比如唐政府国力强大,人民安定,首都长安就兴办有三个高级学校:一是隶属于尚书省礼部的国子监二是隶属于门下省的弘文馆三是隶属于皇太子宫的崇文绾。李世民在位时,国子监学生人员已超过三千人了。

3、规范了科举考试的教材《五经》:唐政府指定国子监大学校长孔颖达成立“五经”编委会,编纂出版了《五经正义》,五经包括《诗经》、《书经》、《易经》、《春秋》、《礼经》。

4、选拔优质人才进入各级政府,提高了执政水平和执法水平,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从宫殿高处望到鱼贯而入的进士们时,兴奋地说:“天下英雄都被我装到口袋里了。”

5、天下读书人都埋头苦读《五经》,悟道遵礼守规,不去谋反革命,从而减少了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