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位于新疆天山南路,地处古代西域丝绸之路上。这里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诸多民族的先民都曾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创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及文化,主要有楼兰文化、西域都护府文化、东归文化等。作为西域文化的一部分,在与中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显现出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的特点。比如从巴州城池烽燧可看出中原文化理念深刻影响西域城市发展,无论楼兰等方城,还是营盘城等圆城,都源于中原“天圆地方”理念,烽燧、关隘等建造原理与中原文化如出一辙。又比如太阳墓地、北斗七星信仰(今焉耆县还有七个星镇的地名)以及八卦玉佩等众多道教遗存及佛教建筑艺术皆折射出丰富多样的中原文化内涵。

巴音布鲁克为蒙古语,意即富饶的泉水。东与乌鲁木齐、和静县巴仑台镇毗连,西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特克斯县、巩留县接壤,北与伊犁州新源、尼勒克及塔城地区乌苏、沙湾、玛纳斯等11个县为邻,南与巴州轮台、阿克苏库车、拜城等县交接,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36公里。海拔高度为2000~2500米,四周山体海拔在3000米以上。可利用面积23835平方千米。是仅次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的全国第二大草原,是新疆重要的牧业基地。它有着独特的地理地貌,山环水绕,河流交错,是伊犁河、玛纳斯河、开都河三河的源区,水草丰美,物产众多。它又是中国的白天鹅之乡,当地已建立了国家级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新疆南部最优良的高山天然牧场,

巴音布鲁克古有郭薨、鹰娑川、珠(裕)勒都斯、尤鲁都斯等名称。由于位于天山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的支线上,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部族大量进出游牧、成为这片草原的开拓者。秦汉以来,乌孙、月氏、铁勒、匈奴、回鹘等部游牧于此。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西且弥国。唐代曾在此设鹰娑川都督府,管理当地的西突厥部落。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察哈台汗国(1225—1321)曾在此设立别失八里行省。清初,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在此建沙拉斯、玛呼斯两个鄂托克(蒙古语,意为领地)。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在当地互相交流交融渗透,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关于巴音布鲁克与珠勒都斯两名称之间的关联,我认为在此有必要作一小解。随着民国末期及新疆和平解放初期巴音布鲁克地区建置沿革的变化,一些志书对巴音布鲁克是这样解释的,即“巴音布鲁克草原除巩乃斯谷地外,主要由珠勒图斯山间盆地组成,艾尔温根乌拉山将盆地分为伊克(蒙古语大之意,引用者)珠勒图斯和巴尕(蒙古语小之意,引用者)珠勒图斯两个盆地”。我认为有必要在此对巴音布鲁克一词的错误解释作一更正。珠勒都斯作为山间盆地,不仅是天山南坡的一个盆地,又是山名,有大珠勒都斯山和小珠勒都斯山两部分构成,同时它又是河流与草原的名称。当地年长的蒙古农牧民至今仍然习惯于称巴音布鲁克山为珠勒都斯山,或“大山”“小山”。

清朝及民国的志书上很少可以看到巴音布鲁克这一名称,而珠勒都斯地名常常出现,因为巴音布鲁克只是珠勒都斯大山上的一座山峰。宣统年间出版的《新疆山脉图志》收集了各种史志对新疆一些大山名称的解释,其中对珠勒都斯作了如下的解释:

珠勒都斯山其中多黄金,东西珠勒都斯水出焉,是为海都河之源。新疆图说珠勒都斯山即土尔扈特部落一带大山,在哈喇沙尔城北450里。

西域释地珠勒都斯山在哈喇沙尔城北珠勒都斯之地,北连雪山,回环千余里,水草丰茂,为土尔扈特和硕特游牧。

使准噶尔行程记正月十七日至察罕鄂博图(或作插汉鄂博图),住小裕勒都斯(或作准土斯)地方九十里,十八日住大裕勒都斯地方八十里,十九日住鄂敦库尔口(或作阿敦库鲁)五十里。

回疆通志著(即珠的音译,引用者)勒土斯山西陲纪略(书名)作准图斯在哈喇沙尔城北一带,乾隆三十六年安置土尔扈特罕(即汗,引用者)霍硕特尔(即和硕特,引用者)部落所属人万余户住牧于此。

蒙古游牧记南路旧土尔扈特部喀喇沙尔城北当天山之南,珠勒都斯至京师8600余里……则珠勒都斯为天山南北相通要隘,明矣及南路进兵亦必由此。

民国时期,一般均将现巴音布鲁克草原称之为珠勒都斯、尤鲁都斯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和靖(后改为和静)县人民政府成立,尤鲁都斯县与和靖县合并,在巴音布鲁克小山又建立了区一级政权,取名巴音布鲁克区,也划属和靖县管辖。自此巴音布鲁克小山的名称取代了珠勒都斯(尤鲁都斯)草原名称,而珠勒都斯及尤勒都斯名称则不再沿用。

巴音布鲁克草原共有63座山峰,耸立群山之间有74个达坂(蒙古语山口)。 在古代,翻越天山南北并不容易。西天山北麓是连接伊犁地区和环东天山地区这两地交通的必经中介。丝路中道向西进入龟兹道后,有道路向西北经喀喇木墩,从垓布齐山口进入山峡,再翻越巴音布鲁克山峰,经巩乃斯达坂(即空格斯)出境,接伊犁东南支路。从焉耆西北行,越过巴音布鲁克山峰可以达伊犁。同样也可以沿伊犁河谷,翻越巴音布鲁克小山,经巴仑台,翻天山进入乌鲁木齐地区。可见巴音布鲁克山处于托克逊至伊犁路线的天山支线上,据专家考证:该线在明清以前的文献中未见记载,但从有关的考古资料看,早在汉唐时代就是一条很重要的路线。清代时此路仍通。从更广阔的空间看,这个地区是整个欧亚大陆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些道路使得丝绸之路畅通,有利地促进当地文化交流、商品交换以及民族间文化的互相融合,形成了富有新疆地域特色的多姿多彩的古代文化,其作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地带,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巴音布鲁克(珠勒都斯)这个丝路古道吸引着中外探险家们前来游览。20世纪初,曾有芬兰探险家马达汉从中亚进入新疆,在该地考察了土尔扈特牧民的牧地。他在日记中这样描述道:

巴音布鲁克山是东西走向的,是一座从小珠勒都斯山分出来的山丘。卫拉特人祈祷的地方就在巴音布鲁克最高的山冈上,人们远远可以看到那里竖着许多旗杆和飘着的彩带。1916年11月,北洋政府官员谢彬受财政部委托来新疆考察,他于翌年5月27日横越天山来到珠勒都斯草原,事后他在其《新疆游记》一书中记述道:

珠勒都斯者,焉耆西北山也。盘纡千余里,其处绵旷,荐草多衍,宜畜牧。自蒙部纳款后,旃帐云屯,四扰蔽谷,称极盛焉。 1926年夏受聘于中国和瑞典学界共同筹建的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丹麦人亨宁•哈士伦曾独自寻访珠勒都斯草原一带的土尔扈特、和硕特部落,由于他懂汉语和蒙古语,在此居住了近2个月之久。事后他深有感触地在游记中写道:

土尔扈特人热爱裕(同珠,引用者)勒都斯。他们相信他们的土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这个地方的名字意味着许多山顶都高一些的肥沃河谷。土尔扈特人骄傲地说道,在高高草原上度过夏天,他们可以游览低于裕勒都斯河谷的上百个山峰。

哈士伦临回国时,巴仑台黄庙主持生勤活佛为让世人更多地了解珠勒都斯草原的土尔扈特部,特意托他转交给瑞典国王一座毡帐式(蒙古包)庙宇,并赠送佛像等文物。该庙宇至今展示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民族博物馆内,供游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