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中国难实现,印太经济框架启动部长级谈判

李春光
李春光 2022-09-14 20:59:56

围堵中国难实现。“印太经济框架”启动部长级谈判,准备实质性推进所谓的“对华经济包围圈”,但美国却刻意忽略了最关键的议题。

今年5月,拜登在亚洲行中正式启动“印太经济框架”,这是自美国2017年退出TPP后,首个在印太地区的大型经济合作项目。该框架的首批成员共有14个国家,美国的设想是,串联这些国家形成一个“孤立中国”的包围圈。

这一次举行的部长级会议,目标则是就正式进入谈判达成一致意见。谈判将在供应链、贸易、绿色经济、公平经济4个领域推进,会议的重点是搞清楚有多少国家能够在所有领域开始谈判。

按理说,一般都是在意见一致后才会正式启动项目,项目启动后的谈判一般也都是涉及一些细节和个别分歧,但“印太经济框架”是在启动后再来达成一致意见,就是“先射箭再画靶”。

“印太经济框架”在正式启动前,美国曾邀请东盟领导人到白宫进行过相关的讨论,但讨论并不顺利,东盟高官多次表示框架缺乏实际内容。而且“印太经济框架”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经济框架,而是一个充满政治意味、针对中国产业链的组织。

该框架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周边打造新的全球供应链结构,以此来实现对中国的“脱钩”。但是目前框架也真就只有一个框架,没有具体措施。和此前的TPP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而且东盟和韩国多次发表声明表示,框架不影响和中国的合作,也不应该排除和中国的合作,这表明成员之间意见不一致,就连最表面的分歧也没能解决。

其实,影响“印太经济框架”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美国,无论是框架启动前的会谈还是现在的部长级谈判,美国都在刻意忽略一个问题,也就是如何向其他成员国让利。美国出于保护自己产业的需求,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不会涉及关税撤销等议题,这让寻求借此扩大对美出口的东南亚国家很难看到“印太经济框架”能带来的好处,这些国家看到的反而是与中国站在对立面的后果。

另外,美国要整合“印太”力量并不容易,他们和中国的高度统一不同,每个国家之间制度不同、需求不同、国情不同、产业不同,能力也不同,国与国之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对跨境数据转移采取严格限制,而拥有很多跨国企业的日本和美国则主张数据自由流通,目前谁也说服不了谁。

还有一点,国与国之间也是竞争关系,这会不可避免地让“框架”陷入内耗和资源的浪费,像日本和韩国现在都还在打贸易战。所以,美国虽然还在卖力推进“印太经济框架”,但“围堵中国”的目标仍然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