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

 俾斯麦1847年结婚的时候他32岁,那年他当选为新成立的普鲁士议会的议员,在这里,他成了保皇党和反对革命的一员,他公开支持君权神授的思想。他的选举由格拉克兄弟为他安排,他们同样是虔诚的新教徒,而且是被称为“Kreuzzeitung”的超保守派,他们的报纸用铁十字做封面。

1848年3月,普鲁士也面临着席卷全欧洲的革命风潮,这场革命彻底推翻了弗里德里克 威廉姆四世,国王一开始用军队镇压革命,但是最后不得不离开柏林到波茨坦的军事总部避难(俾斯麦记录到,当普鲁士军官知道国王已经无法镇压革命的时候,每个人都剑拔弩张紧张到不行)。国王给予自由主义者巨大的让步,他穿着代表革命者的黑红金三色衣服(即今天德国国旗颜色)承诺建立宪政,同意将普鲁士与其他州合并为一个国家,并任命自由主义者路多尔夫 爱普豪森为宰相。

俾斯麦第一次号召他庄园的农民加入军队以国王的名义向柏林进军。他到达柏林本想假意地提供援助,却被告知要他从自己的庄园中筹备军粮以供军队不时之需。国王的弟弟威廉亲王(以后的皇帝和国王威廉一世)逃到了英国避难,俾斯麦和威廉亲王的老婆奥古斯塔密谋让亲王未成年的儿子(未来的弗里德里克三世)取代弗里德里克 威廉四世成为普鲁士国王。不过这个计划最终没有成功,从此之后奥古斯塔开始嫉恨俾斯麦,而之后俾斯麦也努力恢复国王和他弟弟的关系。此时俾斯麦还不是新普鲁士下议院的议员。自由主义的胜利随着1848年的结束而结束,革命运动由于内部斗争而变弱,与此同时保守势力又重新集结了,成立了一个被称作“参谋团”的内部顾问团围绕在国王身边,成员包括格拉克兄弟,他们重新控制了柏林。尽管宪法已经通过,但是革命者的需求还远未达到。

1849年,俾斯麦当选为议员。此时的俾斯麦反对德国统一,认为在统一的过程中普鲁士将失去独立性。他接受了成为埃尔福特议会普鲁士代表的任命,这个议会是集合了德国各州代表来讨论统一的计划。但是这个议会竟像是为了反对这个提议而开的。最终这个议会流产了,因为他缺乏德国最重要的两个国家的支持,普鲁士和奥地利。1850年,普鲁士在海塞与奥地利和谈之后,签署了史称的“奥尔米兹之耻”的条约,向奥地利屈服。于是由普鲁士首相拉多维兹提议的,普鲁士主导的德国统一的计划搁浅了。

1851年,弗里德里克 威廉任命俾斯麦为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德联邦议会的普鲁士特使,他放弃了他在下议院的职位,不过在数年之后他成为了普鲁士上议院成员。在法兰克福,俾斯麦的对手是奥地利代表弗里德里克 冯 霍恩史坦因伯爵。俾斯麦坚持要求在一些小细节上也要与奥地利伯爵有同等待遇,比如可以吸烟,在会议中可以脱去外套。这一插曲引起了乔治 冯 芬克的不满,这导致了俾斯麦与芬克的一场决斗,不过最终两人无伤而果。

俾斯麦在法兰克福的八年改变了他的政治观点,这些改变都记录在他写给柏林的上司的备忘录中。由于不再受到他极端保守主义朋友的影响,俾斯麦不再反对革命而变成了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认为要想削弱奥地利的影响,普鲁士需要联合德意志各邦,于是他越来越倾向于要德国统一了。他还注意维持与沙俄的好关系同时也与拿破仑三世保持联系,而这也导致了他的保守派好友格拉克与他断绝了来往,但这样做既能震慑奥地利,同时也能防止法国自己与俄国媾和。

俾斯麦对于1850年代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普鲁士被孤立的状况感到害怕(这场战争中,奥地利联合英法对抗沙俄,普鲁士完全被排除在外,甚至没出现在巴黎的和谈中)。1870年代的东欧危机中,由于担心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俾斯麦于1879年与奥匈帝国签署双联盟协议(简单说就是联合奥匈对抗沙俄)。1850年代,俾斯麦准确的预见到奥地利将不会再在意大利和德国问题上获得沙俄支持,这也将把奥地利置于法国和普鲁士的战火之下。

1858年弗里德里克威廉姆四世中风,全身瘫痪。他的兄弟威廉摄政监国。一开始威廉是个温和主义者,他安排自己的儿子(未来的弗里德里克三世)与自由主义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结婚。他们的儿子未来的威廉二世于1859年出生。作为威廉“新进程”计划的一部分,他任命了多位新的部长,在他们发行报纸之后,他们被称为“周刊党”。

不久之后,摄政王撤换了俾斯麦的法兰克福特使一职,让他去做沙俄帝国大使。理论上这是升职,因为沙俄是普鲁士接壤的两个强大帝国之一(另一个是奥地利),而实际上这是将俾斯麦边缘化。他眼睁睁的看着法国在1859意大利战争中将奥地利赶出罗姆巴德(意大利北部城市)。俾斯麦建议乘奥地利衰弱之际,尽可能的占领康斯坦斯湖以南,而不是将普鲁士军队驻扎在莱茵河畔阻止法军进入维尼夏。摄政王对此嗤之以鼻,讽刺俾斯麦是个“保守的副官”,并且没有按照以往对待驻俄大使的惯例给予他少将军衔。俾斯麦在圣彼得堡呆了四年,期间他差点因为糟糕的医疗条件失去一条腿,他还遇到了他未来的对手,俄国王子格尔恰科夫,1850年初他是法兰克福议会的俄国代表。摄政王任命赫尔穆特 冯 毛奇(Helmuth von Moltke)为普鲁士军队参谋长,阿尔布雷克 冯 罗恩为普鲁士战争部长。这三个人在之后的十二年中,改变了普鲁士。俾斯麦事后提到,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尽管俾斯麦常年在外任职,但是却也并非完全与国内失联。他始终消息灵通皆缘于他与罗恩的友情,而且他们建立了一个长久的政治联盟。1862年俾斯麦有机会出任一个俄国的外交职务,因为沙皇以为他可能怀念圣彼得堡,但是这个职位被俾斯麦礼貌的拒绝了。5月,他前往巴黎,随之出任驻法大使,夏天他出访了英格兰,这些都为他进一步了解他的对手拿破仑三世、英国首相帕莫斯顿及英国外交大臣拉塞尔伯爵,和英国保守主义者迪斯雷利(1870年出任英国首相,他曾评价俾斯麦:小心这个男人,他说到做到)。

 1861年随着普鲁士国王的死,摄政王威廉一世登基。新国王经常与日益自由化的普鲁士国会发生冲突。1862年冲突升级了,国会拒绝了一项要求重组军队的预算。国王的大臣们没办法说服国会议员们通过法案,而国王也不愿意妥协。威廉一世甚至以退位为威胁,而同时他也相信俾斯麦能化解这场危机,然而威廉一世并不想任命一个要求在外交事务上完全放权的人。1862年9月,下议院压倒性的否决了该项预算,国王在罗恩的建议之下召回俾斯麦。9月23日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兼任外交大臣,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注:这里指德意志)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从政前的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议员生涯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像。他藉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威廉亲王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场革命。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实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行。

在1862年春, 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在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首相”的绰号。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我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三次王朝战争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普丹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它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普奥战争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称霸之路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在国内,他为了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于1878年颁布了所谓《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他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