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

苏联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弊: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

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仅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教条地接受马列思想。

3、整个2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发迅速,实力强大,苏联仍处在孤立包围之中,处处受抑制。俄共党内长期在着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和备占思维,党内都认为战争临近而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备战政策。这种备战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做支撑。

斯大林模式中的超工业化,以集权体制中一切力量发展现代化工业的道路正迎合了这种危机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