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县农民昊希增正在用探竿找宝

爱生活的飞天儿
爱生活的飞天儿 2022-09-03 11:32:04

1939年,河南省安阳县农民昊希增正在用探竿找宝,突然,“咔嚓”一声,探竿触到一个硬物,上面还有绿色铜锈,他意识到要发财了,没想到这个宝贝后来却关系到全村人的性命。

河南省安阳县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物,原来这里就是商朝的故都、史书上记载的殷墟。这次不知道又是什么宝贝。

当村民挖到10米深的地方,突然一声清脆的声响,铁锹碰到了金属器物。

村民们欣喜地说:“找到了,找到了”,一个长满铜锈的巨大青铜器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不是马槽吗?”众人都觉得像马槽,于是就叫它“马槽鼎”或“大方鼎”

可是鼎应该有两对立耳,而这只大鼎只有一只立耳,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有人猜测,肯在埋入地下时,鼎耳就已经被弄断了。

眼下一个难题摆在眼前,鼎太大,太重了,怎么才能把它弄出地面呢?

村民议论纷纷,没想到一个无脑的提议,差点使大鼎遭受灭顶之灾。

有人提议,把鼎锯成几块,再分别弄出地面。令人想不到的是村民竟然真的开始用钢锯肢解起大鼎来。

不过幸好的是铜鼎的硬度高,质量好,锯了很长时间才锯出一条缝来。

这时才有人冷静下来:“铜鼎锯碎了没人要怎么办?”这样才制止了破坏性行为。

可是怎样才能把大鼎弄出来呢?就在众人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想出一个办法。

四五个人先抬起大鼎一条腿,其他人往下面填土,再抬起另外一条腿,再填,就这样循环往复,用了整整三个晚上才把这个“大家伙”弄出地面。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小屯村挖出宝贝的消息不仅传到古董商的耳朵里,愿意出20万大洋买下大方鼎。村民们想,这下可发大财了,哪知财没发了,却引来了日本人的多次搜查。

形势严峻,吴希增把大方鼎又重新埋入地下,在那兵荒马乱之中,大方鼎的命运又将如何?

贪婪的日本兵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宝物的掠夺。

一天荷枪实弹的日本兵突然保卫了村子,强迫村民挖开了埋宝的大坑,随着坑越挖越大,村民们都紧紧捏了一把汗,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坑里并没有大鼎。

日本兵把村民驱赶到一起,四周架起黑洞洞的机枪,威胁说不交出方鼎就要血洗村庄。

双方僵持着,村民知道,说什么也不能把方鼎给了日本人。

“砰”的一声枪响,日本人要大开杀戒了。

“我知道宝贝在哪”一个声音在人群中传出来。

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难道祖宗留下的宝贝就这么拱手送给日本人了吗?

只见这个村民把家里的几件小青铜器和陶罐给了日本人,这样搪塞了过去。

而大鼎已经提前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从而保护了大鼎。

然而,大鼎的曲折的命运远远没有结束。

抗战胜利后,1946年,大鼎被重新挖出,消息一出,大方鼎被安阳县收缴。

后来又被运到南京,随后,方鼎交给了当时的南京博物院筹备处。

在这里,大鼎的另一只竖耳得以恢复。

1948年,大方鼎在南京出现在观众面前,反响热烈。

1949年南京当局撤退时,许多青铜器被定为重中之重,可是这件青铜器却留了下来。

原来是因为大方鼎太重了,临时没有找到起重机,所以没有被运走。

1959年,历经波折的大方鼎终于从南京被运到北京,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

@爱生活的飞天儿

这件国宝就是我们初中课本里的司母戊鼎,现在更名后母戊鼎。

当初是因为鼎腹的内壁铸有“司母戊”而得名,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专家推测是商代后期皇 室的礼器。

司母戊鼎庄严、持重、气势压人,给人一种无言的美。

面对这流传几千年,出土后历经坎坷才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国宝,我们惊叹华夏先人的智慧,我们也钦佩那些为保护国宝而努力的人。

正是他们使我们一睹国宝风采,使我们的许多艺术珍品得以传承。

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看看这只大方鼎。

对于司母戊鼎,你怎么看。

还是觉得司母戊鼎叫着比较顺口[呲牙]

欢迎各位友友点赞、评论、收藏、分享、转发你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比心][比心][比心][比心]

关注我@爱生活的飞天儿一起读书,讲述光阴下的故事给你听。

参考资料:国宝档案

#打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