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想开刀放血,攻克致死率100%的皮下坏疽症

盛弘
盛弘 2022-09-05 09:21:01

1948年,中国医生想开刀放血,攻克致死率100%的皮下坏疽症,所有人都说:“别做梦了。”不料,他却决定拿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做实验,把旁人给吓到了。

皮下坏疽症曾经是新生儿中扩散速度最快,致死率达到100%的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局部皮肤温度会升高,指压部位会变白,还会出现哭闹、拒乳等表现。

皮下坏疽好发于身体受压部位,多见于臀部和背部,也可发生在枕、颈、骶、会阴等部位。

皮下坏疽会在数小时内产生病变,开始迅速扩展,一天内可扩散至大部分或全背部,感染部位皮肤变软,中心区的颜色转为暗红色。

中国小儿外科重要创始人之一的张金哲,早在1948年前就开始研究皮下坏疽症这种感染性极强的疾病。

在一次次失败的临床实验中,通过过往资料查询,张金哲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趁病症刚开始时,对患者进行手术。在患病部位将皮肤割开,让炎症导致的脓血流出,待脓血流尽后再多释放些血液出来,使还藏在血液中的病毒排出体外。

然而这个想法向院方领导提出后,得到的答复却是:因为新生儿体质太弱,体内血液量太少,手术风险过大。从而拒绝了张金哲的这个提议。

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很多医生持反对意见。因为一旦造成医疗事故,承担的不仅仅是责任。

提议无法得到实施的张金哲也不气馁,继续在资料中查询其他办法,想要攻克这个难关。

随着时间流逝,张金哲的女儿出生了,家里所有人都沉浸在新生命诞生的欢乐中。

可是张金哲发现女儿频繁出现哭闹的状态,作为儿科医生的他顿时大感不妙,将女儿的全身检查个遍。发现女儿的皮肤出现了疑似皮下坏疽症的症状,马上决定对女儿进行手术治疗。

身边的同事及家人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吓到了,同事也开口劝他,这一方法还未得到验证,万一手术失败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恶果。而张金哲知道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对付皮下坏疽症的新方法,等同于女儿必死,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要对女儿进行手术。

他也劝自己的妻子,与其看到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女儿痛苦地离去,不如用之前的这个方法来救治还有一丝生的希望。毕竟在验证了那么多的治疗方法后,在理论上唯独这个方法成功的可能性是最高的。

得到妻子的同意后,他将女儿带到手术室。经过消毒后,将手轻轻放在女儿的身上寻找病患部位。

他突然摸到一处触感异样的地方,并感觉到这里皮表温度要比其他部位高一些。

随后,用手指轻轻按压,发现皮肤立即变白且无法迅速复原。

对这个感染位置做下记号后,迅速开始寻找其他部位是否也受到感染。

所幸从发现症状到手术并没有花费太长时间,病情没有恶化转移。

他拿起手术刀对着之前标记好的位置轻轻划开,顿时脓血流了出来。

静待几分钟后,脓血流尽,开始流淌出新鲜的血液。

他立即换了计量工具盛装流淌出来的新鲜血液,当血液量达到理论数据时,立即对创口进行消毒止血。

虽然新生儿的免疫力很弱,但是他们的康复再生能力是很强的。

手术完毕后女儿的哭闹声渐渐停止了,经观察后发现她开始接受进食。

女儿康复的消息传递出去了,张金哲的家人们惊喜万分,医院的医生更是大感佩服。

而张金哲勇于拿自己女儿做实验的这一事迹也传出去了,让其他患者家庭看到了希望。

院方领导立即将张金哲之前送上的报告与实际手术数据综合,迅速将这个方法推广出去,为其他皮下坏疽症患者治疗。

后来经大量的诊疗数据得知,皮下坏疽症的致死率从100%成功降至5%,成功地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

治疗好女儿的张金哲回到工作岗位后,又如往常一样,开始寻找新的难题继续攻克新的难关。

例如,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用的“张氏钳”,先天性胆道扩张手术的“张氏瓣”,以及先天性无肛门手术的“张氏膜”。

这些都是他在后来的工作道路上通过寻找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来的。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很多东西是缺失的,需要用探索的眼光发现问题,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解决问题的工具。

2000年,80岁的张金哲荣获了国际小儿外科类别的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也获得了“中国小儿外科之父”的称号。

参考资料:《张金哲与小儿外科的60余年》光明日报

作者:微尘

编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