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除夕当晚,81岁的乾隆传召78岁的愉妃侍寝

阅微文史堂
阅微文史堂 2022-09-03 11:31:26

1791年除夕当晚,81岁的乾隆传召78岁的愉妃侍寝。太监一下蒙了,以为自己听错了,试探着问:“皇上,您是说愉主子吗?可愉主子已经78岁了,她的牌子早就撤了。”谁知乾隆大怒:“你聋了吗?”

太监吓得赶紧领命告退,小跑着去传召,边跑还边想:“皇上今天是怎么了,20几年不见的人,怎么今天突然想起来了?”

愉妃是五阿哥永琪的生母海佳氏,她是蒙古族人,那时候满清正实行“满蒙结合”政策,于是她身为员外郎的父亲借机将13岁的她送到内务府,后被选入宝亲王府,成了弘历的侍妾。

同期被选中的女孩七八个,只有她,无论从家世还是容貌才华,都不出众,很快就被淹没在人群中,况且那时,弘历独宠出身高贵的嫡福晋富察氏。因此,她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然而海佳氏并不在意,也从不争宠,而是默默地生活。

乾隆即位后,所有嫔妃侍妾都得到晋封。海佳氏也被封为“常在”,总算有了名分。

根据清朝的嫔妃等级制度,“常在”只比“答应”强一点,排在倒数第二位。

乾隆二年,册封高佳氏为贵妃时,海佳氏才又被晋升为“海贵人”。

然而海佳氏依然不计较,照常在院子里养花弄草,平静地生活。

在一群使尽浑身解数讨好乾隆的女人中,海佳氏的不争不抢,反而成为一股清流,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那段时间,乾隆常常到海佳氏那里过夜,也就是那段时间,她生下了五阿哥永琪。她也因此被封为愉嫔。

有了孩子的海佳氏,凡事更加看得开,她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培养儿子永琪身上。

永琪也争气,聪明又好学,不仅能骑善射,精通满、汉、蒙等多门语言,还精于天文算法,并著有《八线法》手卷,这部手卷在当时也轰动一时。

无论哪方面,永琪都是皇子中的佼佼者,乾隆对他很是看重。

而一场大火更加坚定了乾隆的看法。

1763年,圆明园九州清晏殿突然发生大火,乾隆被困在殿中,情况不明,而且当时风助火势,赶来救火的人,面对熊熊火势,谁也不敢往里冲。

谁知,永琪赶到后,迅速往自己身上浇了一盆凉水,冲入火中。

被困火海的乾隆,正想着如何逃出去时,见到浑身湿透的永琪焦急地四处喊“皇阿玛”,乾隆别提多感动了。

脱险后的乾隆那时便对永琪有了不一样的期待。不久后,永琪便被封为亲王。

其实清王朝有个人人皆知的规律,皇子被封亲王,基本可以被看成是未来的皇上了。就像雍正早年被封为雍亲王,乾隆早年被封为宝亲王一样。

乾隆用行动告诉大家,谁才是将来的皇上。

海佳氏的地位也因此水涨船高,巴结之人络绎不绝。乾隆也因她养了永琪这样的好儿子,重重地赏赐了她,并对她另眼相看。

史料记载,乾隆24年,乾隆得了新疆进贡的珍品哈密瓜还专门派人给愉妃送去3个,足见那时乾隆对愉妃是很看重的。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永琪却患上了“附骨疽”,也就是化脓性骨结核,虽然此病并非绝症,但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而且太医们面对未来的储君,谁也不敢下猛药,导致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不幸薨逝。那年永琪仅仅25岁。

永琪的离世对乾隆打击很大,因为怕触景生情,一度不敢再踏进愉妃宫里。

儿子的离去让愉妃痛苦,而乾隆的不愿面对,加剧了这种痛苦。从那以后的很多年,所有的酸甜苦辣,愉妃都是独自面对。

好在乾隆爱屋及乌,将永琪的儿子绵亿,接回宫中,悉心培养,还允许他到尚书房和只大他三岁的叔叔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相伴读书。

绵亿也继承了永琪的聪慧,就连礼亲王昭连也说:“平常没看到绵亿怎么用功,可回答问题时总能倒背如流。”

绵亿的存在和优秀,多少能慰藉愉妃几分。

后来的26年的时间里,愉妃都是一个人孤单又平静地生活着。直到那个除夕夜,许是乾隆突然想起曾经优秀的儿子了,想和儿子的母亲聊聊天,许是想起这么多年忽略愉妃而深感愧疚,所以才执意要愉妃侍寝。

听说皇上要来,愉妃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欣慰,等了那么多年,皇上终于愿意放下一切,肯来看她了。

两个耄耋老人,坐在一起,聊着过去,聊他们的儿子,不禁感慨万千。

对于愉妃来说,世上再无牵挂,一年后,她平静地离去了。乾隆追封她为愉贵妃,并为她举办了高规格的葬礼。

@阅微文史堂

纵观愉妃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孤独中度过,虽说有短暂的温暖,却随着儿子的英年早逝,戛然而止,然而她从不曾悲天悯人,而是看淡一切,保持一颗淡然而平和的心。

其实人生在世哪有什么一帆风顺,那些活得开心的人,不过是在遇到挫折时选择豁达和淡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