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在延安13年(1935年10月——1948年3月)的详细历史如下:

一、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到达吴旗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

1、抵达陕北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由鄂豫陕苏区先期长征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1935年10月19日到达吴旗镇,进入了西北根据地。毛主席用湖南一句土语:“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来形容西北根据地的重大政治意义。

11月初,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在甘泉县同红十五军团会师。11月20日至24日,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个师又一个团。

2、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发表在法国出版的《救国报》上,传到国内后,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今子长县城),1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提出中国共产党愿同“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联合起来。

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召开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

3、推动西北抗日大联合的实现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西北大会师,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事件。

在领导红军进行东征和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的同时,党中央大力开展了对张学良、杨虎城的统一战线工作。

二、延安岁月(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

1、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全面抗战的到来

西安事变发生几天后,驻延安的东北军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机关随即于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迁到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灯塔。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最危急的时刻。

2、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争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七月七日卢沟桥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中国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克服敌后抗战最严重的困难。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指导中心、抗战大本营和战略总后方。

3、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并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

三、转战陕北(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渡过黄河、前往华北)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军队以延安为目标发起了攻击。1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带领红军乘车东驶,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4月22日,延安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