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古城即聊城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区内东昌湖中间。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东昌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改筑为砖城。

城墙周长3.5公里,高11.7米,顶宽6.7米,基厚11.7米。内墙用三合土夯筑,外墙用砖石砌垒。城设4门,上筑门楼,外设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名“凤凰城”。四城门楼皆重檐歇山,四角飞翘,东曰“春熙”,西曰“清远”,南曰“正德”,北曰“宣武”。

明万历七年(1579年),城墙上又建垛口2700余个、敌楼27座四城门楼更名,东曰“寅宾”,西曰“纳日”,南曰“南薰”,北曰“锁钥”。各个城门均有水门、吊桥。城东北角、西北角原有“望岳”、“绿云”二楼。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邻之势,又有“能陷不失的凤凰城”之说。

古城区共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明、清时期,官府衙门集中在古城的西北部。光岳楼高高矗立于古城中央。以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条大街向外延伸,依次有东、西、南、北四口,四门,四关。城区街道,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城区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坡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

古城四周,由东昌湖环抱。古城以东,是运河城区,为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商埠区。这一带的街巷多布列在运河两岸,随坡就势,依河而建,大小街衢皆与运河相通,形成放射状骨架。其街巷今仍沿用原来的名称。如南顺河街、北顺河街、馆驿街等沿河民居多为前店后居、板门小院。

古城隔东昌湖与聊城新城区相望。从空中俯瞰,湖水像一幅巨大的缎带环绕古城,古老的大运河似玉带在古城区蜿蜒而过,铁塔、光岳楼、山陕会馆如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 聊城在明、清时期曾为古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明、清两代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而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光岳楼雄踞城中,是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多次驾临的地方。 如今的古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城市格局,四条经纬分明的古老街道向四处延伸,通过长长的拱桥与湖对岸连接,这在古城保护史上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