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学者研究,我国比较可靠的最早的五言诗有两首,一是《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的汉成帝时代的五言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呆不实,黄雀巢其颠。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二是东汉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

这两首五言诗还显得有些不成熟,体现了五言诗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钟嵘《诗品》说班固诗《咏史》“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继之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逐渐从叙事而臻于抒情。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到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五言诗的产生,是中国诗歌史和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和重大进步。汉代以前,偶有五言诗句。《诗经》以四言为主,偶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楚辞和楚歌多为不规范的辞句,也多为四言,过于短促,不足以表情达意,也未能尽韵律。

秦始皇时有五言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五言诗的产生,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汉武帝到建安之前,史称“辞赋时代”,作品体制宏伟,堆叠铺排,光彩辉煌,但有时内容和感情相当空虚。有人说,两汉是一个诗思消歇、诗人寥寞的时代。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独立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成熟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内地与西域通商,人员往来频繁,带来了新声雅乐,促进了五言诗的发展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