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施泽彬从事梨树育种30多年,育成的“翠冠”“翠玉”梨品种栽培面积占到全国砂梨总面积的近50%,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日本砂梨品种为主导的格局。

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记者见到了刚从台州黄岩一家果园做完技术指导回来的施泽彬。今年56岁的他,头发花白,身体黝黑硬朗。

说起自己干了30多年的梨树育种、品种推广工作,施泽彬打开了话匣子,他给记者展示了大量团队梨新品种选育的成果照片,以及自己排的满满当当的工作计划表,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在地里。“六月份果子快熟了,我们一直要到九月中下旬,主要是杂交组合果实的品鉴,因为我们有几千棵梨树要成熟,每一棵都不一样的,杂交后代都会变异的,我们就是从变异中找希望。一天如果吃100个单株果实,一个星期去三天,几千棵至少要十个星期。”

1987年,施泽彬从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来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了破解当时砂梨品种少、农民种植效益低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末,施泽彬与团队研究育成“翠冠”梨,这个品种不仅成熟早,还口感甜、容易栽培、产量高,如今浙江本地砂梨中,有一半以上是“翠冠”品种,也成为全国砂梨第一大主栽品种,彻底改变了当时我国长期以日本砂梨品种为主导的格局。

不过,随着市场对水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翠冠”梨果皮有斑、不易长时间储藏的短板,之后十几年间,施泽彬与团队经过大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选育出“翠玉”“新玉”等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