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人最早在给比较宽阔的街道起名字的时候,格外偏爱马路两个字,有了大马路还不够,还要有二马路、三马路、北马路……据说在建国之前,老烟台有238条街,108条巷子,而能称得上路的,只有47条,能被叫做马路的,更是屈指可数。

大马路

烟台马路里最有名的,当属大马路了。1860年烟台开埠前后,烟台市区最早、最宽的道路诞生了,它冬至森林路北口,西接北马路,宽阔平整,这就是大马路。刚建设时,大马路全长仅660米,民国时延伸至1300米,曾一度改名“东马路”,但很快复名,沿用至今

作为一条拥有160年历史的道路,大马路在烟台人心里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除了因为这里是“烟台第一路”,还因为这里象征着东西方文化在烟台的交融,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在这里建设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商号、洋行、医院、学校、报社……二百多家机构集中在这里,大马路也因此成为了烟台地域文化的象征

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大马路的辐射范围已经扩大至广仁路、十字街等,形成了以东西向大马路为轴线,南北向道路协同发展的态势。路网上的各类商业机构、医疗教育、使领馆等建筑不断落成,大马路飞速发展。

1892年,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在大马路建立。

1893年,英国基督教牧师詹姆士·马茂兰在大马路创办仁德洋行。

1903年,烟台市第一所华人创办的新型学堂——养正小学成立。

1906年,烟台电报局于海岸路中段建成。

1913年,“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广仁路和载之路交界西首路口创办。

1923年,大马路上飞驰过了烟台第一辆轿车。

1925年,世界红万字会烟台分会在十字街建成。

1931年,法国天主教方济格会在大马路东段创建崇正中学。

现如今的大马路,早已不复当时的风光。尤其是随着沿海一带的飞速发展,高楼大厦林立之间,总显得这里有些破旧。2002年,大马路拆迁工作正式开始,除了广仁路西首的部分街道还保持原来的格局尺度和沿街建筑外,大马路历史街区的身份已经开始消失,只剩下多处建筑以及滨海广场。

后来,烟台市政府又陆续对大马路部分地段进行了翻修与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这条“烟台第一路”,再也回不到当初的繁华盛景了。

从1890年到1904年前后,当时在烟台的外国人出资修建了几条平行于大马路的东西方向马路,这些马路最开始被命名为小威海街道、大威海街道等,但后来这些路按照大马路的命名规则改为了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

二马路

曾经的二马路,西面与今南大街东部相接,东至现在东山花园附近。二马路约建于1890年,因东通威海卫,初建是被命名小威海街道,后因地处大马路南且与大马路平行,所以命名为二马路。

1949年之前,二马路周围有伯仲医院成记针厂建成恒、新成福、福祥和等作坊还有新华玻璃厂、艺新工厂等。现在的二马路,已经是烟台市区东西方向的主干道路之一了,路周围各种商业及医疗教育设施林立,已经不复当年的旧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