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租界经济的发展和市政建设的需要,1870年春,工部局卫生官爱德华·享德生(A。Honderson)对上海黄浦江及邻近河湖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水源水质调查,采取水样送伦敦检验,由专家作出权威性评价,供工部局对上海租界供水,选择水源,建造水厂,提供可行的依据。

  这是上海开埠以后创建给水事业的最早动议。1875年3月洋商格罗姆(F。A。Groom)、应德尔(A。I。Litlle)、华脱司(W。I。Waters)和邱裕记(译音)四人。在今杨树浦水厂南部厂区的旧址,创办供水公司。

   厂里置有沉淀池、过滤池、水泵、皮龙等设备。其业务为用木船载水分送到贮水池及来往船舶供应滤后水,并用水送到用户家里,这是上海最早的小规模水厂。Δ1880年11月2日成立了英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水厂由英国人J。W。赫特监督设计和建造。建在杨树浦原来水厂的厂址上,工程从1881年8月动工到1883年6月全部完成,8月1日开始供水。建有沉淀蓄水池两座,总容量6130312加仑(27868m3),进水采用沉入黄浦江中的吸水井,通过管道,在涨潮高潮时引水入沉淀蓄水池。

    清水用两台往复式水平复合蒸汽机驱动的水泵,向外供水。为保证连续供水,在江西路香港路口,建造了容量为150000加仑(682m3)的水塔一座。水厂的总承包商是上海耶松船厂。1887年起水厂开始扩建,增建沙滤池(慢滤池)、清水池、新进水口,还在新闸路建造了一座新的调节水塔。1921年在胶州路建造了2座总容量达5。4万m3的水库,配备了增压泵机。

1925年当时水厂的总工程师毕亚生(Pearson)经全面调查给水状况后,提出改造方案,以连续沉淀取代间歇沉淀,快滤池取代慢滤池,滤速可提高40~50倍,面积只需原滤池的5%。(注:慢滤池是1840年英国吉布斯(Gibbs)所发明,滤速为 1m/h快滤池是1897年美国发明,滤速约为5m/h。)1926年杨树浦水厂建成第一组快滤池,称为甲组快滤池,共8座,单池面积为130m2。1930年乙组建成,也是8座,面积同上。丙组在1935年完成,共10座,单池面积为126㎡。

设备能力按滤速5m/h计,可发16700m3/h,这是一次净水工艺设计上的技术改进,到1937年末制水能力达到平均日负荷为27。6万m3。由于水量的逐年增加,水厂几乎每年增添制水设备,尤其是滤池。

根据1943年1月1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重庆签订的《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权及处理有关特权之条约与换文》,英国政府同意将上海租界及其市政机构工部局的全部产业和权利交回中国政府,因此,抗战胜利后,上海杨树浦水厂由上海市政府公用局接管,此时的制水能力约为463万m/d。上海的自来水早在120年前就被评定为优质、清洁。1883年8月1日,在上海杨树浦诞生了中国第一家采用地表水源的自来水厂,当时有15万上海人喝上了第一口自来水。

  同年12月,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委托老德记药房化验自来水水质,化验结果表明,上海的自来水水质“极度清洁,适宜于生活饮用”。从此,申城的供水区域开始不断扩大。今天上海自来水的供应水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光说水质检验指标吧,解放前仅为20多项标准,现在已增加到96项!在上下三层楼、面积达700多平方米的上海自来水展示馆,我们可以看到为引入浦江水开闸的李鸿章的蜡像,编号为“3121”的申城最后一块给水站铭牌……丰富翔实的图片实物、档案史料、沙盘模型、模拟场景及现场影片等向我们展示了上海120年的“水史”,就连不少业内人士都称“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