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春秋战国到秦汉南北朝时期,这里是东胡族及其后裔鲜卑以及室韦游牧之地隋唐时期,这里是室韦、突厥族游牧之地辽金时期,这里分别归辽上京道秦州、金临潢府的管辖,主要是契丹和女真族活动的地区元明时期,这里是哲里木盟辖区。

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设置时间是清代,其中科右前旗、科右中旗属于科尔沁部。科尔沁为蒙古语,意为带弓箭的人,是指成吉思汗时期皇帝卫队中专门挂弓带箭的人,是一个精骑善射的部落。据《蒙古游牧记》和《清史稿》记载,这个部落是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后裔。

自元明清,这里便始终是蒙古族生息的地区。1691年,扎萨克图旗郡王建家庙于今乌兰浩特市,这就是为什么乌兰浩特原来被称为王爷庙的由来。“兴安”一词来自于兴安岭,出现在明末。“兴安”是满语,岭是汉语,在满语中兴安是丘陵的意思。清末,把这里划成屯垦区,取名兴安区,王爷庙也改为兴安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正东北制造了伪满洲国,并于1932年将内蒙东部蒙界打破,建兴安省设治于王爷庙。1943年改为兴安总省,伪公署仍设在王爷庙。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王爷庙成立,12月1日改王爷庙为乌兰浩特市。1949年12月自治区政府西迁,1954年兴安盟并入呼盟改称呼伦贝尔盟。1980年恢复原兴安盟和乌兰浩特市建制,照样设治于乌兰浩特市。

兴安盟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1944年建成的成吉思汗庙,已发堀出土的隋、唐、辽、金时期的青铜器和其它文物古迹,充分反映了兴安盟地区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少数民族受到压榨与歧视。1932年,科右前旗上层中的开明人士认识到没有文化的苦难,他们下了狠心,在今天的乌兰浩特市建立了科右前旗第一所公立小学,这就是今天的乌兰浩特市蒙古族小学的前身。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民族教育,1947年7月,在科右前旗举办的第一批教师培训班上,乌兰夫同志亲自作重要报告,阐明了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性。从此,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民族教育事业也逐步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