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道重于修身,荀子之说重在治国,皆是圣贤之言,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君子不应该偏听偏废。

荀子曰:圣者,尽伦者也王者,尽制者也。此言极是。伦者,教之以礼也。制者,治之以法也。礼法俱备,圣王之伟业也!

礼教与法治,原本并行不悖,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罢了。

法家原本系出儒家,属于儒家中的实务论者。理念之儒、传统之儒主静,万事万物以一理惯之实务之儒、法家之儒主动,然而万变未离其宗。儒法同源,礼教与法治原本可以并行不悖。何必偏听偏信,自存门户之见

尧舜禹汤,甚至于文武周孔的时候,并无“儒道法”三家之分。若以思想论之,则显然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延生,而法家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之一派。

道家,乃至儒家、法家,本质上其思想都来源于《周易》。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太极”,儒家则“中庸”,法家纯为术无关于道,但术亦是道之用。

看了《太极图说》才明白,道家叫做“太极”,儒家叫做“中庸”,其实是一个意思。

《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儒家的观点,认为这是在说“天理”:“理”乃是如此绝妙的东西,是“无”的“有”,又是“有”的“无”,是“无”跟“有”的统一。

《朱子语类》开头就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又说:“人人心中有一太极。”“盖此物之极,当在此物之中,非指‘极’而训之‘中’也。”可知 太极就是万物之理,“总万物之理而谓之太极”,太极就是至中,“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和“君子守中”其实是一个意思,万物之理存乎一心,所以“心是谓中”。

《朱子语类》上说:“人人心中有一太极。”朱子在鹅湖之会上也明确提出过:太极者,万物之理也。什么意思我的理解就是:万物之理,存乎于心的意思。朱子之理与阳明之理其实是一个理,这个理就是心,所以说“心即理”。朱子曰:天下之理一也。岂容有二

无极、太极难道能够两分吗岂于根源之上复有一根源,初始之初又有一初始所以应该是“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无极太极本为一体,此为正解。如《列子·汤问》所彰:无极之外复无无极。须知《周易》之中并无“无极生太极”之语,是后人造作,加到“太极生两仪”这段原文前的,此事早已明了。“无极”这个概念首见于《道德经》,是老子用来说明太极(道)的,并不是在太极之上再发明一个“无极”。

道家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儒家讲“非礼法权天”,意思是是非不胜礼教,礼教不胜法治,法治不胜权门,权门不胜天道。

换而言之:礼者,言儒学之礼教也。法者,言儒学之法治也。权者,纵横家与兵家事也。

看人发过一首诗,我改了一下:

道德仁义

莫非权门

大治治心

礼法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