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府志全书共四十八卷、八十余万言,“精炼而无疵,周密而罔遗”,涵盖了遵义的远史近事,百行诸业,当时是遵义有史以来的重大文化工程,因此被评价为全国顶尖的三部府志之一,也得到了“天下第一府志”的美誉。

道光丁酉年间(1837年),来自浙江山阴(绍兴)的平翰来遵义任知府。平知府的家乡绍兴,素称浙江人文渊薮,当地的名人随便一捞一大把,怎么屈指也数不过来。朝廷给遵义空降了一个好官,这是遵义人的福气,从绍兴走来的平翰满腹学问,满腹家国情怀。但作为书生从政,平翰官运不佳,仅仅在遵义知府的任上呆了三年就因平乱不力被谪。

那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夜,清朝统治陷入急剧衰落。而偏处西南一隅的遵义,在当时的交通、信息极为闭塞的情况下,尚游离矛盾漩涡之外,种种波澜似不及这“世外桃源”。平翰职守播州一年,“居以廉平,庶务毕理”(遵义府志语)。政务之余,平知府喜欢与遵义一帮文人大咖结交,与遵义名人萧光运、黎兆勋等交往密切,彼此欣赏,常常结伴郊游,诗词唱和,友情甚铁,甚至忘却了彼此的“身份”。

当时遵义文教发达,但作为文化之邦,仅仅明末清初修过志,前明修志不但简陋,还有半部失传清初修的府志,完全是照抄前志,许多内容失阙。而且,这之后的一百六十年,遵义再无修志。无论是文献稽考,还是资政育人,都是遵义的文化短板呀。思来想去,平翰便登门拜访郑珍、莫友芝,礼聘二人重修《遵义府志》。

从平翰倡修《遵义府志》,到最终事成,虽然只有三年,却也一波三折。先是平翰因仁怀民乱被贬,降成通判调任他处。好在继任者张榱也是重视文化建设的开明官。

张榱是名臣张之洞之父,在贵州为官多年,对贵州文化、遵义文化亦有较深的了解,正是在他的坚持下,《遵义府志》得以续修。孰料,好事多磨,在《遵义府志》将成未成之际,张又调走,遵义又来了新知府,修志又生变数。幸好新来的黄乐之知府也是明白人,一任接着一任干,终于在第三年修成此志。

《遵义府志》修成,全书共四十八卷、八十余万言,“精炼而无疵,周密而罔遗”,涵盖了遵义的远史近事,百行诸业,当是遵义有史以来的重大文化工程,张之洞将此志评价为全国顶尖的三部府志之一梁启超直接将此志称为“天下第一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