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字的本意和来历及“党锢之祸”故事

追探起“党”字的本意和来历,“党”字在古代是一个贬义词,指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由此衍生出偏袒之义如“党同伐异”和“父党”、“妻党”之意。党的繁体由“尚”和“黑”组成,说明不是光明正大的。“党人”是“小人”的同义词。中国古代文人学者把“人”分为三类:君子、小人、俗人。关于君子和小人的问题,孔丘、孟柯、朱熹等历代“子”字辈高人,都有极为精辟的论述,大文豪欧阳修曾还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党朋论》。

古人云:“君子重义,小人重利”,有共同利益的小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组成一个集团,这样的集团就被称为“党”。现代汉语中还残留了一些含有“党”字古意的词语,比如“死党”、“恶党”、“结党营私”等。因为商人是重利的,违背了“君子重义”原则,所以在古代中国,商人历来都被认为是小人,经商牟利也被认为是小人行为。古人以为当官者必须具有君子风范,商人属于小人类,因此没有政治地位,在朝廷中得不到重用,绝少能当大官。中国历史上曾有多次“党人”事件。汉桓帝时期宦官专权,士大夫和官僚们遭排挤不得志,只好聚在一起发牢骚骂时政,当时称之为“清议”。宦官本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成为暴发户后,对那些平时看不起他们,甚至把他们蔑称为“刑余之人”的士大夫深恶痛绝。宦官向汉桓帝告发士大夫们沆瀣结党,诽谤朝廷,向全国通令逮捕“党人”,前后共有数千“党人”被捕。汉桓帝下诏将这些“党人”革官归里,禁锢终身,不得再做官。连党人的门生、故人、父子、兄弟及五服以内亲属,也遭禁锢不得做官。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上的“党锢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