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附院建院到今年一共经历了123年。青医附院肇始于1898年成立的德国海军野战医院。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并于次年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青岛由此沦为德国的殖民地。与所有的野战部队一样,德国海军亦配备有野战医院。只是,根据德国胶澳总督府编写的年度工作报告《胶澳发展备忘录》的记载,德国远东舰队侵占胶澳后,“最迫切的要求之一就是建造一所野战医院,因为虽然对那些运来的多克式棚屋做了大量的修缮工作,仍不足以安置所有的病人。”可见,最初的野战医院仅仅是由简易的棚屋搭建,而急于建造的则是一个由各种建筑构成的医院。

德战青岛初期,为大的建筑物(如教堂、总督府、观象台等)都选择了高度和位置特别优越和合适的地点,野战医院也不例外。建院地点选定了总督府山(今观海山)和棣利斯山(今信号山)之间的低地,是一块位置向南的、很好的坡地。此处即是今天位于江苏路的青医附院所在地。

为了可以同时收治老百姓就诊,野战医院最早的设计是156张病床,并计划建造三幢二层病房楼和一幢隔离病房楼来安置这些床位。“这意味着要建设的附属建筑物有一幢有厨房、储藏室和下级职员宿舍的生活楼、一幢有办公室和职员宿舍的行政楼、一幢有敷料室的药局大楼、二幢警卫人员和中国员工宿舍附属楼、一幢有消毒室的洗衣房以及车库和太平间。”可见,最初的设计不仅考虑得比较周全,而且较为长远。

建筑施工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山坡陡峭,有些地方需要大规模平整土地。但是,医院的整体建设推进得很快。1899年底,第一座较大的病房楼(一号)建成,共设有39张病床。除了2间各有16张病床的大病房外,还有7个单间。另外还建成了洗漱池、淋浴和洗衣设施,一个主任医生办公室和若干间野战医院工作人员住房。与此同时,旧的棚屋则不再使用。

野战医院出现后,一度是青岛地区唯一的西药房。因为在1900年有其他西药店开业之前,所有的药品都得从野战医院的药房购买。由此可见,一方面野战医院是应需而生,另一方面,它当时的状况的确尚难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根据1899年10月至1900年10月这一报告年度的《胶澳发展备忘录》(《胶澳发展备忘录》的报告年度为每年10月至下一年10月),该年度的房屋建设首先要推的就是大规模的野战医院建设。野战医院受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在该年度,按病房、分建制系统建造的医院,大部分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同时,车库、工具房和洗衣房也已陆续完工。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野战医院另外的病房以及其余建筑被加速推进,以便在冬季到来之前,医院能够接纳更多的病人。为此,动工修建了另一座占地664平方米、有30张病床的大病房楼(四号),很快,这座病房便投入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