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四种模式孵化。名校集团化建设初期,为推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以一个或几个优质学校通过以强扶弱或优势互补的方式,在行政推动下契约式地组成新学校组织形态。拱墅区在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名校集团发展形式:一是“名校+新校”模式,由公办优质学校领办新建学校组建集团。

集团内统一管理,通过管理重构、资源重组、教师干部互相流动、统一考核奖惩等实行一体化办学,带动名校集团整体发展。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领办星澜小学、文津小学,形成了区域优质资源的新扩张。二是“名校+普校”模式,由优质学校领办普通学校组建集团。集团内通过共享、重组,建立管理互通、师资互派、研训联动、质量同进的紧密型协作关系,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在办学过程中,注重继承和弘扬普校办学特色,促进集团成员校之间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

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领办小河小学,带动普校的错位新发展。三是“民办+公办”模式,由“民办名校”领办、托管公办新校和普校组建教育集团,“民办名校”以输出教育理念、文化价值、办学经验为主,在管理、师资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和全方位合作,形成公办民办协同发展局面。

3、完善制度体系。建立以共同进步为中心、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规范程序为纽带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提高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水平。二完小负责制定教育集团章程、集团年度工作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明确集团宗旨、目标、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及各成员校的权利和义务等,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阶段性地检查成员校的工作效率与效益,总结经验,提出整改意见与措施,确保集团正常运转。

4、优化师资队伍。推进教师(含中层干部)交流,二完小总校每学年至少安排2—3名教师交流到帮扶的学校支教(支教人员上报教育局,按支教老师发放乡村教师补助,并在评定职称方面优先考虑),获帮扶的学校每学期安排1名中层干部到二完小开展为期1周以上的参与式管理学习,每学期选派不少于专任教师总数1/3的教师轮流到优质学校听课、观摩、参加教研活动。

同时,建立统一的教师培训培养机制,根据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每学期至少安排4次集团内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中相互送教活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区域内各校各学科骨干教师比例逐步趋于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