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著作: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1、孟子的主要思想是

道德论,仁义,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

2、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3、认识论,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和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4、心性修养,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

5、政治及经济,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仁和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