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年代,经过整顿和调整,合并组成了“蜜蜂”、“大公”、“大众”、“海燕”四个有一定规模和组织较健全的剧团。

在50年代初以后的整顿和调整中,滑稽戏开始出现一些既有严肃思想内容,又有剧种特殊风采的剧目,如蜜蜂滑稽剧团编创的《小儿科》大众滑稽剧团根据《马浪荡》衍化,编成的《三毛学生意》。

1956年的下半年,“济公戏”和“阿飞戏”的先后出现,使滑稽戏的正确发展进程停顿下来,甚至出现倒退。60年代初,经过一个短暂时期的调整,滑稽戏恢复了健康发展的势头,具体表现为一批思想境界较高、风格新颖、喜剧性强的剧目展现在舞台上,同时也出现与之相一致的表演风格。

大公滑稽剧团根据独角戏改编成的《七十二家房客》,以新的观点重新处理旧社会市民生活题材,达到了新的深度。此外如《样样管》、《糊涂爷娘》(拍成影片后改名《如此爹娘》)以及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阿Q正传》等也获得了成功。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前身是蜜蜂滑稽剧团)创作的《满园春色》、《笑着向昨天告别》、《一千○一天》等,不仅标志着滑稽戏戏剧文学的新水平,而且姚慕双、周柏春、朱翔飞、袁一灵等着名演员通过这些剧目的演出,使自己的表演更趋完善。

“文革”前的十余年中,从国外着名喜剧改编为滑稽戏的作品有《活菩萨》、《一仆二主》、《新官上任》移植其它剧种的剧目有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升官图》、《西望长安》、根据闽剧《炼印》改编的《苏州两公差》,根据同名越剧改编的《王老虎抢亲》,根据川剧《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改编的《活神仙吃喜酒》等。

“文革”后,剧种得以恢复,先后成立了上海曲艺剧团、人民滑稽剧团、青艺滑稽剧团。此外,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和上海市青年宫,都有坚持常年活动的业余滑稽剧团各区、县、局系统,经常演出滑稽戏的业余剧团有二十余个。这些业余剧团具有一定的创作和表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