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变化规律与威海、荣成和乳山等地的赶海潮汐时刻表

潮汐现象同月亮、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地球在一定轨道上绕太阳运转,月亮又在一定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离心力,这种力就是产生潮汐现象的基本因素。

月球绕地球转,每一个月(29.5天多一点)转一圈。每当月、日、地三者成一直线时,潮涨落的最大,即新月和望月(初一、十五)的时候每当日、月、地三者成直角三角形时,潮涨落的最小,也即月上弦(初七、八)和下弦(廿二、廿三)的时候。但实际观察到的大潮和小潮时间,与上述时间并不完全吻合,那是因为地球形状很复杂,所以各地发生的最大潮和最小潮时间往往会比理论拖后几天。

经 长期实践观察,一般认为潮汐实际涨落的主要成因是月球对地球(表层)的吸引力,其次才是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相比较而言,太阳的吸引力较小,约为月球吸引力的2/5。月球之所以作用力较大,就是因为月球离地球较近。

海水涨落是有规律的,其涨落的时间和高度有着周期性的变化,人们把这种海水涨落的现象叫潮汐。而随着海水的涨落、水位的升降,出现了海水的水平流动,这种海水流动的现象叫潮流。潮汐的时间,理论上应该与月球的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刻相符合,但实际上常常推迟。发生高潮和月球上中天相差的时间叫高潮间隙。

由于地球本身的自转,使地球上某点与月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以每天(约24时48分)为一周期。即海水涨落规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每24时48分会发生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由高潮到低潮约经过6时12分,由第一个高潮到第二个高潮约经过12时24分。具体到各地的高潮间隙是不尽同相同的,如威海是10时50分、烟台是10时25分,地理位置不同高潮间隙有明显差异。具体讲,高潮大多出现在每日月亮的上、下中天(即过当地子午线时)前后低潮则发生在月出月落前后。高(低)潮的出现时间,每天会推迟45-48分钟(0.8小时),周而复始。

一般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初五(或农历十六至二十)为大潮汐(当地人多称“大活汛”) 农历初六至十二(或农历二十一至农历二十五)为小潮汐(当地人多称“死汛”) 而初九或二十四为最小潮(当地人多称“死汛底”)。如果要去赶海,一般应在最低潮时间点的前两个半小时抵达。

威海局部区域计算高潮时和低潮时的简易速算方法,供赶海者参考:

1)当日的高潮潮时=阴历日子(上半月-3,下半月-18)×0.8。

如计算威海阴历初五的潮时如下: 高潮时=(5-3)×0.8=1∶36′(即第一个高潮)。低潮时=1∶36′+6∶12′=7∶48′(则是第一个低潮)。

如计算威海阴历廿五的潮时: 高潮时=(25-18)×0.8=5∶36′(则是第一个高潮)。低潮时=5∶36′+6∶12′=11∶48′(则是第一个低潮)。

下一次低潮或高潮的潮时=前一个低潮或高潮的潮时+12:24。如初五为例,计算出第一次低潮潮时为7:48,则第二次低潮潮时=第一个低潮潮时+12:24=7:48+12:24=20:12,上下不差12分钟。

2)以上为经过多年海上反复实践验证,威海局部区域摸索出一种有规律的简易计算法。这个算法只适合当地,各地可摸索出适合本地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