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代表沧桑历史,代表深刻在石头、竹简上的文化及哲人的思考。时光掩映了千年过往,呈现了相对长的一段生命河流。时间给予的一些认识,难以靠科技之类来弥补。作者惯于将深邃的认识同散文联系在一起。作者在缓慢而有耐心的写作过程中拥有自己的文学世界。文学于他,是树的年轮,是旅痕和足迹,也是由远及近的心音。古河在文中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代表久远的远古文明,辛勤劳作的过程,亲近土地、自然的无尽创造力。科技日益进步,人们越来越远离乡土,作者对此传达出深切的忧虑。此文,需慢读,细读。可边读边思考人类文明创作的源头及后续的动力来源,对于作者、对于文化,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理解。

古河之声

①大地上有许多干涸的河流,它们只剩下躯干,而没有了血液它们只留下了形貌,让我们追念昨天,想象当年的滔滔不息。

赏析:暗喻大地如同鲜活的生命,同样具有浓浓的生命气息。

②时光的尘埃淹没了另一些古河道,使我们连枯干的躯体也不得相见。我们无以考据,也无以感怀。只有在午夜,在寂然无声的一个人的时刻,尚可以倾听古河之声——隐隐的,若有若无的鸣响,流入心的深处。

③古河是万水之源,是文明的潮汐,是劳动、艺术、创造的源头。现代人无论如何应该倾听古河之声。

赏析:感叹自然万物是文明的起源,感叹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日益远离土地、自然。引出下文对人类发展的担忧。

④在人类的记录工具不断更迭创新,从鹅毛笔到钢笔圆珠笔再到机械打字机和电脑打字设备、声控打字机……种种迅速的、目不暇接的、简直无从想象的演化和进化当中,人类同时也在经历着极大的进步和极大的退步。

赏析:科技发展、生活便捷是人类的进步,远离自然则是人类文明的退步。

⑤一种难以预料的丧失使我们变得苍白而空虚。我们渐渐丧失了一部分咏唱的能力、喟叹的能力,不得不过多地依赖纸张、集成电路我们甚至不愿意面对着纸页去涂抹和记录,更不愿像古人那样在物体上费力地刻画心得与思想……

⑥自然万物左右于古人的灵魂。他们目击了,感动了,欢欣、伤感、各种各样的情绪,就在窄窄的木条和竹简,甚至是砖石上刻记下来。(在木条、竹简、砖石上刻记指原始的文字痕迹,代表古人的智慧。)这是一种笨拙的、费时费工费心的,然而却是更为深刻难忘的记录。生命用刻写的方式印在了坚实牢固、可感可触的物体之上。这种物体是坚硬的,被我们后来人很好地保管了、珍藏了。我们搬动它们,展放开来,寻找昨日的事迹、声息,关于史实和繁琐日常事迹的记录,特别是思想和情感的记录。

⑦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可是它们都属于很久以前了。

⑧与此相反的是,一些源于土地、源于劳动的喟叹和歌唱,要穿过很多曲折、变形、扭曲,最后才进入我们的记录它或许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和气味,再也没有了那种实感,没有了那种凝练和张力,变得平庸、程式化和显而易见的凡俗气。(现代人对喟叹和歌唱认识不足,没有真切的感受,仅仅通过记录的文字来了解。)这可以使我们造成极大的误识。精神的触觉不再敏锐,创造的思维不再活鲜。这种无所不在的、陈陈相因的浸染使我们走向创作的末路。

赏析:与上文的文字留传形成对比,源于土地、劳动的咏唱日益远离我们的生活,现代文学创作思源枯竭。

⑨如果我们要依赖典籍的记载去寻觅古老的声音的话,那么它在哪里那美妙绝伦的歌唱和吟咏在哪里

赏析:追寻遗失的古老声音,意在探寻文明。

⑩于是不得不想到我们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⑪它们大多是劳动者的直抒胸臆,是真实的生命之声,绝少加以修饰的大地的器官发出的声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只是由于时光的关系,它们才蒙上了一层古典的色泽,有点令人生畏。它们已被经典化、庙堂化。

⑫那些由劳动者、卑微者吼出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不平的呼喊、哀怨、嘲讽甚至诅咒,还有恐惧和颤抖,都在猝不及防的时刻变成了“经典”。这或许可以看成艺术的力量、生命的力量。生命化为声响和墨汁行使着它们的权力、它难以抵御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其他力量——比如说暴政和专制的力量,甚至是遗忘的魔法——都不能够摧折和毁灭的。至此我们又一次理解了艺术与生命奥秘之间的奇特联系,它们的异形同性。艺术的自豪原来就是人类的自豪、生命的自豪。我们依赖艺术、歌颂艺术、寻找艺术,原来只是敬畏生命,只是在寻找生命永恒力量的本身。这一点也不成其为难解的奥义,而是非常淳朴的一个原理。

赏析:艺术来自原始生命,是在描述生命本来的样子。

⑬“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七月流火,九月绶衣”“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引用诗经中关于农业劳作的诗句。土地、自然同文学创作密不可分,彼此交融。)这仿佛从地壳深处传来的极为幽远而真切的声音,如同古河之涛。这流动的水,不逝的水,这千流百转的现代之水的源头,就是这样让我们感知着,产生出最大的激动,焕发着最大的畅想。是的,它是艺术和创造的源头。它使后来的其他艺术,所谓的“千古杰作”都黯然失色。它凝结着大地的隐秘,是后来者难以比拟的。

⑭一个人独自倾听的时刻,是最有可能获得颖悟的。在这里,那些充满哲思和另一种魅力的域外艺术难以获得同等地位。因为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着古河之水,它们来自同一源泉,是从同一地母的心中奔涌而出的。

⑮是的,这是具有血缘深度的、不绝的激情。我们也许无可选择。这种感动才是更为真实的、无可置疑的。那些催人泪下的奴隶之歌,那些令人神往的远古场景,绝望与挣扎,控诉与祈祷,欣悦与呼号,已经在我们人类精神和艺术的历史上永不消失。它们特别的意象,动人的声气,亲切的口吻一种凭想象、知觉和悟力几乎毫不费力就可以触摸到的怦怦的人类心跳……(令人震撼的场景,真挚的情感才能触动人们,以此留下不朽的声音和文字。表达对往昔精神艺术的崇拜和赞扬之情。)这一切都夺人魂魄,让人不知所之。这是人类有可能发出的最感人的声音了。它于是不朽,它于是让现代人倾尽全力地加以摹仿一二。

⑯因为它是遥远的河流,连接着远古大地,所以那种神奇的密码存在于我们当中,就像无所不在的种子、因子,分散在现代的所有生命里。它分裂、生长,产生新的变异从现代艺术中,无论如何也仍可找到它。

赏析:从大地中得到精神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生存于现代。

⑰它又像一尊难以移动、力大无穷的精神的巨人,可以打败一切的敌手,现代的、未来的,来自其他方向的纤巧的,诡计多端的,执掌现代技艺的……一切一切的生命都必须仰视它。

⑱古河之声隐隐而来,无边地细碎。从深夜到拂晓,汇成了浩浩潮声,漫卷了黎明,覆盖了一切,充溢了大地。我们屏息静气,侧耳倾听,到后来整个心灵都被它鼓点般的敲击给震动起来。我们不得不因为过分的感激而伸出双手,拥抱这涉过午夜而来的遥远的传导。

赏析:照应文章开头,倾听古河之声,得到心灵震撼,坦然接受其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