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我们“中国”,二是“古印度”,三是“古希腊”。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个百家争鸣的时期,自然有人对“逻辑”进行研究,以墨家为例,两本书进行阐述,一是《墨经》,二是《正名篇》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显著。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创始人“墨翟”被后人尊称为“科圣”,是古代中国研究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但后世统治者没有重视这个学问,也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古印度的逻辑学称为“因明”。“因”是推理的依据,“明”是通常所谓的“学说”,“因明”便是古代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代表人物有陈那以及商羯罗主等。陈那提出“三支论式”,认为每一种推理形式都由“宗”、“因”、“喻”这三部分组成,“宗”为结论,“因”为小前提,“喻”为大前提。从这个角度上看,世界各个地方的文明,对同一“概念”的研究,虽然表达方式上不一样,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所达到的效果却是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一题多解”。

古希腊,这是现代“逻辑学”最主要的诞生地,不只是“逻辑学”,现代很多认知世界的方法都从这个地方衍生而言。当时对“逻辑学”进行全面研究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他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等等,后人把这些收集在一起合称为《工具论》。亚里士多德分析了概念、范畴和定义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构成人类“精神文明”的根本问题,弄清楚其中含义对人生将有“无与伦比”的意义,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贡献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