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51“谢里登”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铝合金车体,铝合金为7039型滚轧铝合金,同期M113也采用类似的铝合金车体。但是M551采用的这种合金硬度更大,弹道防护力更好。

不过以当时的技术,铝合金的弹道防护能力仍然不及轧制钢装甲,后来的实战也表明M113的装甲极易被大口径机枪的穿甲弹击穿。采用铝合金的最大好处是降低结构重量,并可以增加装甲厚度。

当然现在的做法通常是以铝合金作车体结构,外面再附上硬度较高的陶瓷装甲或者钢装甲,以达到最佳组合。

从外形看,M551坦克两侧的装甲是垂直的。而实际上,M551的正面和两侧的车体装甲均呈一定的倾角,以提高抗弹能力,我们所看到的垂直结构则是一层重量很轻的强化塑料,在它和车体之间是聚苯乙炔泡沫。使用这种结构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增加浮力,另一方面外层的蒙皮可以作为间隔装甲,提前引爆来袭的破甲弹。

M551“谢里登”车体由前致后分别是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

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其上方有一扇向上开启的舱门,舱门受炮塔的影响不可完全打开,不过只要打开成一定角度,驾驶员即可露头驾驶或者进出。

舱门上有3具M47潜望镜,其中中间一具可换为M48红外夜视镜,方便驾驶员在夜间不开大灯即可安全行驶。

驾驶员的座位可以上下调节,车辆有1个T形操纵杆控制。像很多坦克一样,其在驾驶舱底板上开有一个安全门,驾驶员在车辆遭遇危险时可从这里逃脱。

开始安全门是由同车体相同的铝合金制造的,但是后来发现铝合金容易变形而将门卡死,遂将其改为钢制。但在底板上开一个口毕竟会影响车体的结构防护能力,尤其是在遭遇地雷袭击时,所以后来车体底板上加装了附加装甲板,以增强地雷防护能力,随之安全门也就失去了用途。

驾驶舱后部为战斗室,内有三名乘员。在战斗室顶部是一个三人炮塔。尽管车体是由铝合金制造,但是炮塔却采用了轧制钢装甲板。为了在不增加装甲厚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防护性能,炮塔采用了较为复杂的结构和低矮的外形,它看上去更像一个贝壳,在各个方位上看炮塔的装甲都呈一定的倾角。152mm主炮位于炮塔中央,在炮塔左侧则有一挺M219型7.62mm并列机枪。装填手和车长分居炮塔后部左右,炮长则在车长前面。

M551“谢里登”车长上方安装有M127直接瞄准镜,放大倍率为12X,可用于导弹的瞄准、跟踪及普通炮弹的瞄准。M127瞄具后面是一具有装甲防护的M44红外瞄准镜,后来改装为M44E1和M44E2红外瞄准镜。另外炮塔上还装有M13A1方位测角仪、M13A1C俯仰4分仪等设备用于跟踪制导导弹。

炮长后面是车长,其旋转式指挥塔周围有10具观察镜。车长位于旋转式指挥塔内,可以从车内观察周围的情况。舱门为左右开启的两扇门,开启后可作为防护装甲使用,指挥塔前方安装一挺M2型12.7mm高射机枪。

指挥塔可以电动旋转或者手动旋转,而电动旋转也有两种控制方式,一种为使用指挥塔内专门的控制盒,另一种方式为通过控制12.7mm机枪指向的装置来控制指挥塔方向(即机枪指向)。

舱门向上左右分开后可呈垂直状态竖起,兼作指挥塔防盾。后来在越南战争中,指挥塔周围使用了真正的防盾。车长夜间观察用夜视仪为一具装于M2机枪上方的AN/PVS-2红外夜间瞄准具(放大4倍,视角约10度)。

M551“谢里登”炮塔前部两侧安装XM19烟幕弹,后来换装成M176型,两者差异不大。炮长左边的装填手并没有太多的观瞄设备,毕竟他的任务主要是装弹。

炮塔转动和火炮俯仰采用电机控制,当火炮未处于稳定状态时炮塔旋转一周需要10秒,而火炮处于稳定状态下只需要7.5秒。

在战斗舱后部为动力舱,装有通用汽车公司的6V53T柴油发动机和阿里逊公司的XTG-250变速箱。车尾的装甲也呈倾斜状,只不过倾角不如首上甲板大而已。

总体来看,“谢里登”坦克的布局较为传统,并无太大的新意,不过紧凑的车身和较为宽阔的内部空间仍体现出设计者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