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出处】战国前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白话意思: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2、山长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来源】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3、先生对教师的尊称。【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 疏:“先生,师也。”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备注,这里的先生是老师的意思。

4、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来源】清·梁章钜《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5、教谕是“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开始设置,负责教育生员。元 、 明 、 清三朝,县学亦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来源】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