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天下一统,政通人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直接导致了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家,他们创造了许多辉煌的学术成就,在人类历史的长篇大论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造纸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记录、传递信息的方式都十分不便。古代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绢帛和木牍等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甲骨、竹简一类使用起来比较笨重,皇帝每天要处理录在竹简上的奏章就要装整整一车,甲骨是不可多得之物,并不是很常用到。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只有权贵富贾才能用得起。

无论是竹简还是绢帛都缺点明显且不可弥补。两汉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些都不再能满足信息的承载要求,人们迫切需要寻找更便利更平价的新型书写材料,于是纸便顺势而生。

最早的造纸术发源于西汉,但是早期造纸术所产出的纸较为粗糙,质量差、成本高,并没有得到普及。在多年之后的东汉时期,才终于出现了这位敢于迈出人类文明史重大一步的先行者——蔡伦。

蔡伦像

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注意是改进,不是发明)了造纸术。改进后的纸原材料廉价易得,纸的质量与产量都大幅提高,逐渐在民间普及,并取代了简帛的地位。

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时至今日,纸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起着或不可缺的作用。

张仲景和华佗

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学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经基本形成。传统中医学对今天国内的“蒙医”“藏医”以及汉字文化圈内其他国家的医学发展均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即使是不了解医学历史的人提到“扁鹊”“华佗”这样的名字也算是耳熟能详,侧面上也能看出这些医学大家得以名留千古的成就意义之大,影响之深。

两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涌现出许多名医。张仲景与华佗二人是汉代医学的代表人物,两人均为东汉末年人,正值极为动荡的年代。

张仲景与华佗

据史书记载,这段时期连年瘟疫流行,人口锐减。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数人立下志愿钻研医学,济世救民,张仲景就是这万千志士中的其一。张仲景的家人大半染上伤寒病逝(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传染病之类),于是他下定决心潜心研究伤寒,击败瘟疫。他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挽救了百千民众的生命,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华佗,作为一代名医,医术肯定不止世人口传的那么简单。他专长外科,传说他发明了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以酒服下后能令人麻醉,不知人事,任人劈破不知痛痒。他还依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编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两人都提出“治未病”的观念,倡导人们预防疾病,这种观念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先进了。

而一直到中世纪及之前的西方医学还相对落后一些,医学受到教会神权的控制,所谓的治疗不过是西方化的“跳大神”一般祈祷,将疾病的治愈归结于“神圣的奇迹”上,这种思想的禁锢一直到文艺复兴(以后会说到)时才开始逐渐瓦解。

五禽戏

因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两人与同时期另外一位名医董奉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名流千古,美名万世。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史记》)的创作。前后历经14年,最后在征和二年(前91年)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司马迁回到洛阳见到了病危的父亲司马谈,他的家族一直接传着太史的职务,祖先乃是周朝的太史。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司马谈自然有整理史录,编撰历史的责任。如今司马谈病危,如此重担落在了司马迁的肩上,但他没有抱怨这份责任的沉重,他立志要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将古今史事尽数编录下来。

司马迁

司马迁接任太史令,开始着手《太史公书》的编撰。天有不测风云,司马迁因为降将李陵说情被奸人诬陷被判处死刑。他没有放弃,自己立下的志愿是无论如何也要完成的,他咬牙选择了接受腐刑(阉割)来代替死刑,在狱中继续坚持完成《史记》的编撰工作。

司马迁忍受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极大痛苦,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完成了作为太史令的使命。此等毅力我十分佩服。

《史记》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巨著。

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等文化演化而成的。张陵(后改名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与张角创立的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系,东汉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道教的出现给了底层人民精神上的依托,太平道与五斗米道都得以迅速壮大起来,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天师张道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发迹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北部,由乔达摩·悉达多(后更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的思想,反对婆罗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最高等级)的神权统治地位,得到了国王(刹帝利,第二等级)及大部分平民的支持而迅速发展起来。

公元前三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经过中亚沿着丝绸之路传至中国,继而传往东亚与东南亚。但佛教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却慢慢在本土南亚被抹灭,逐渐被印度教(婆罗门教)取代,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学术文化(雕刻、语言、文化、建筑等)有着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