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终生都在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完美。

他论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复仇》鲁迅在《野草》的英文译本的译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及那种看客心态,在他的几个小说中屡有描摹,但这文章里面的被看者,倒是有些特别。所以在《复仇》这篇文章里面路人就是看客的代名词鲁迅多次描摹过路人、看客的形象:《呐喊·阿Q正传》曾描写阿Q上法场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彷徨·示众》里就写到首善之区炎热的马路上,有犯人上街,“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写者亦是鄙夷之意。所以这是鲁大师描写国民性的又一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