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年(嘉庆十年) 33218万人

1808年(嘉庆十三年) 35029万人

嘉庆时期,全国的耕地数虽然较前代有所增加,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的耕地数就较前代大为减少。如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人均土地耕种数为3.75亩,嘉庆十七年(1812年)下降到2.95亩。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势必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化。

从嘉庆帝实行的各项统治措施来看,专门针对农业生产的十分罕见。这倒不是嘉庆帝对农业生产十分漠视,而是由于当时连续不断的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他没有精力专注于农业问题。然而农业生产得不到发展,势必又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嘉庆帝不是不明白其中的因果承续,然而社会危机迫在眉睫决定了他只好“头痛医头”,无法顾及问题的实质。

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迫使缺乏耕地的农民出关垦荒,形成了大规模的流民潮,在山东、山西、直隶等地显得特别突出。关内剩余劳动出关开垦荒地,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清廷却完全无视现实,限制农民出关,甚至声称关外是满洲重地,不准流民混杂其间。这种保守的的经济政策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人口的难题,嘉庆以后,高产的农作物得到推广。玉米和番著在晚明已传入中国,但大规模的推广是在乾嘉之交。嘉庆时期,玉米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种植物,一年两熟的耕作技术在华北地区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