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但主要形成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他在这新旧制度交替的大变革时代,形成了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置于其下的,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宗法制度,一个是等级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和社会细胞,在一个“家’’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之间的血缘关系,还有主人与奴仆之间的政治关系。社会治理得如何,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关键在家。

“仁者,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以及“恭、宽、信、敏、惠”等都是人情世故。孟子坚持了孔子的入世原则,说“亲亲,仁也”、“仁,人心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强调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而且还要仁爱百姓、爱万物。

孟子还进一步把孔子的道德规范,上升为伦理原则,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逻辑结构讲,仁的逻辑起点为孝、悌,进而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求人讲忠、恕、恭、让,并通过修己、推己、克己,使天下之人归于“仁”,从而达到调和人际关系、清除社会矛盾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这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从社会现实中获得合理性,从而使这一道德思想根植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滋养和营养而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