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费孝通先生写过《江村经济》《禄田农村》两篇调查报告。相比这下,这篇文章的抽象性和理论意义更强,它提出了“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制,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

中国社会被分为 乡土基层 基层之上长出的另一层社会 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的特殊社会。

而基层的乡土性,从以下几点阐释:

1、土地神:在数量上占最高地位,最近人性,老夫老妻白头偕老,掌管乡间一切闲事。

2、孤立和隔膜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村落)。最小一户,大多聚村而居。

3、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能性。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4、常态生活是终老是乡,熟悉的社会。

二、乡土社会的格局:差序格局

同心圆波纹。伸缩性和伸缩性(对于群己/公私)。 与“团体格局”/墨家相对

影响:

1、人伦——自我主义。

2、道德观念: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社会的制裁

私:孝悌忠信公:仁

3、社群:家族-家庭。与社会圈子相对。 绵续性的事业社群,讲求效率和纪律(妇德),夫妇之间经营经济、情感、两性合作-情感淡漠-两性之间的矜持和保留

三、礼治秩序

推行方式:从教化中养成个人敬畏感,使人服膺调解即是一种教育过程。

与法治相对。

四、权力结构

1、横暴权力:与经济利益关系密切,从社会冲突中发生——反抗不能容忍反对的思想统制

2、同意权力:分工体系的产物,从社会合作中发生——容忍、奖励、反对

3、长老统治:发生于社会继替(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长幼原则——血缘社会的基础(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决定)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如冲突和竞争-「人情」

——商业: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

4、时势权力:文化英雄。 反对发生于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上

——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

——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内容可以经注释而改编,事实上是被歪曲的,面子是表面的无违。

五、从欲望到需要

在乡土社会中,作为文化事实的欲望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经过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

随着社会变动,原来的文化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类不能推求行动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欲望不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生存条件本身被注意——功能(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 把生存的条件:需要 变成自觉)

这本书似乎在学术史上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之一(),属于普及度比较高的学术著作。

它基于费孝通先生的研究写就,站的立场,还是东西方二分的立场,而且在东方内部进行了城乡二分。推理的方式也属于类比式的,与结构人类学的方式不一样。

可能是今日这些观点已成为定论,看的时候倒没有特别惊喜的感觉,或许是这些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了。

我不敢妄断这本书说尽了中国乡村和家族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然而,它在解读我国的乡村社会结构时却有适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