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文学”,包括1917— 1991年间属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15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学,从十月革命时期到20年代,国内文学团体林立,各种新口号层出不穷。如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1917— 1932年 )、 “意象派” (1919一1927年 )、 “谢拉皮翁兄弟” (1921—1926年 )、 “左翼艺术阵线”、 “山隘派”( 1923— 1932年 )、 “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等,都是较有影响的文学团体。

其中,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和 “拉普”规模最大,其理论主张显示出极左文学思潮的逐渐抬头。在理论批评方面,20年代曾同时活跃着多种派别。如以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年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亚•康•沃隆斯基( 1884—1943年 )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批评,以弗里契(1870—1929年 )为代表的庸俗社会学批评,以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年 )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理论与批评等。

在创作领域,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各异的作品同时存在。勃洛克的长诗《十二个》 (1918年 )在黑与白、新与旧、光明与阴暗的强烈反差中,显示出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彼得格勒的独特生活氛围。

“田野诗人”谢•叶赛宁的《四十日祭》 (1920年 )一诗,提供了“逝去的俄罗斯”的鲜明形象。 曼德尔什塔姆的《世纪》 (1922年 )一诗,思考着历史变革的实现与流血牺牲的关系,渗透着一种无法抹去的对历史过程的悲剧感受。

20年代的小说创作也有成就。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年)的<〈铁流X 1924年 )和法捷耶夫的《毁灭》(1927年 )是较早描写国内战争、正面歌颂革命英雄人物的两部代表作品,后者显示出作者杰出的心理分析才能。

叶•扎米亚京(1884—1937年 )的日记体幻想小说《我们》(1924年 ),运用象征、荒诞、幻觉、梦境、意识流等艺术手段,表达了反对过于强调集中统一、维护个性自由独立的意向。

安•普拉东诺夫 (1899—1951年 )的长篇小说《切文古尔》(1927—1929年 )描写2 0年代中期俄罗斯中部某草原小城切文古尔“自发地”提前实现共产主义的故事,是 “反乌托邦文学”的一部力作。

在一大批肯定现实的小说中,革拉特科夫(1883—1958年 )的《水泥》(1925年 )和潘菲罗夫(1896—1960年 )的《磨刀石农庄》(第 1部,1928年 )是较有代表性的两部。

其中,《水泥》以国民经济恢复、工业生产建设为题材,《磨刀石农庄》则是第一部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