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朝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王位传子制度。禹传子家天下天下为公到天下为私

2)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内外服制度:商王拥有不同程度对内外服的控制力,独立性、松散型

2)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3)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各类官吏

3、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对广大区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内容:周天子将王畿之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诸侯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并可以进行层层分封,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义务

积极影响:

①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对下属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传播了周文化,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以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

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实力的增强,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目的: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实质: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影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尤其是大宗的地位(世卿世禄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在政治上的表现。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4、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等级森严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定性

④具有延续性和稳⑤原始民主传统⑥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贵族分封体制逐渐解体

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产生

三、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文书制度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独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

2、三公九卿制度

1)内容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集、监察百官。

九卿:负责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

廷议: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2)特点与影响

①三公九卿之间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②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③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④“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3、郡县制

1)概况: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2)①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③ 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④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4、文书制度

1)内容: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2)影响: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四、两汉至明清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至魏晋南北朝

汉初: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任命亲信和侍从组成中朝,制衡丞相。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西汉晚期:尚书的权利逐渐增大

东汉: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并出现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权利分配尚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影响:① 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② 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④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⑤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朝——二府三司制

1)内容:三省仍然存在,基本不参与政事。令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相权。

2)影响: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4、元朝——一省制

1)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事繁多,为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为一省。

2)影响:宰相权力过大,相权反弹,威胁皇权,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内容:明太祖废丞相,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

2)特点: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以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后期虽然有了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是否通过,仍需要皇帝的批红。

6、清朝——军机处

1)内容:雍正时期,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2)特点: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

7、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五、两汉至明清地方制度的演变

1、两汉至魏晋南北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推恩令,酎金夺爵,设十三州刺史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

附: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外史纲要上P21)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属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独尊地位。(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西汉末至东汉:刺史改为州牧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

2、隋唐时期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两级

唐朝:按照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10个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道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就够,形成道、州、县三级

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

3、宋朝

改道为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逐渐演变为路、州、县三级

附: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外史纲要上P49)

收精兵。宋太祖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和枢密院。统兵权归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更戍法。

削实权。派文臣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在知州之下设置通判,有权直接向朝廷奏报。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大部分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4、元朝

行省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特点:① 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 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5、明清时期

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进行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省之下设府、县,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6、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