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与奥地利是死对头,但是在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中,波兰人却令人意外不计前嫌出兵拯救了奥地利,与奥地利人一起痛打了奥斯曼人,解了维也纳之围。

这样人们就搞不明白了,一向与奥地利有仇的波兰,为什么不看热闹反倒出兵拯救了奥地利波兰确实与奥地利有仇,同样也与奥斯曼人有仇,但波兰人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奥斯曼人攻下维也纳,自己会更惨。

奥斯曼人的土耳其帝国,曾是一个长久而强大的帝国。建立于1299年,灭亡于1922年,国祚长达623年。其祖先是突厥人,曾在中亚生活,后来到了小亚细亚。在灭亡拜占庭帝国后,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成为了东西方文明的结合体。

在苏莱曼大帝时期,土耳其帝国达到了巅峰极盛状态,疆域横贯亚欧非三大洲,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

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是奥斯曼人征伐欧洲两百余年拉锯战中的一战,但这一战却让志在必得的奥斯曼人折戟沉沙,再无力问鼎欧洲。

本来奥斯曼人想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当时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神圣罗马帝国的实际首都——维也纳。若成功,奥斯曼人就可以深入欧洲腹地,北可上波德平原,南可下亚平宁半岛,拿下罗马不再是梦想。

事实上,在1683年,奥地利和奥斯曼两国都不在状态。早在1663年,奥地利反对土耳其干涉其附属国兰西瓦尼亚公国的事务,两国之间爆发过一场大战,双方互有胜负,但土耳其吃了亏,最后选择了讲和。

当时奥地利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非常强硬,因为他的家族是实力非常强大、统治了一多半欧洲领土的哈布斯堡王室。正是因为他的强势,引起了新教徒索科里的强烈不满,便拉起了义军,还引来奥斯曼人来帮忙。

同时,奥地利的宿敌法国也在蠢蠢欲动,并与奥斯曼人达成了战略同盟关系。如此奥地利腹背受敌,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先温润匈牙利境内的新教徒义军,再伺机而动。而奥斯曼人那边也不容乐观。在16世纪那会,毫无疑问是西亚大陆强者,始终觊觎着欧洲。可是随着欧洲各国把先进技术应用在武器装备和攻城技术上,奥斯曼人的军队几乎没有优势可言了。

然而,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四世仍不忘往日的荣耀,所以就接受了匈牙利新教徒的请求,并不惜把索科里封为匈牙利国王,以此向奥地利宣战。穆罕默德四世把维也纳战役视为挽回奥斯曼人声誉的最后之战,想以此战重拾已逝的辉煌。

为征伐欧洲奥斯曼人从西欧学习了攻城技术,并于1669年凭借学来的技术,攻下了克里特岛,因为克里特岛是威尼斯人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因此奥斯曼人彻底掌控了东地中海的海上霸权。1676年,奥斯曼以势压人,逼迫波兰放弃了波多利亚和乌克兰地区,以转嫁矛盾,让国内经济恢复了往日繁荣。

尽管在1663年与奥地利的战役中,奥斯曼人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是穆罕默德四世非常看重这次机会。因为只有真正打败了奥地利,他才能挽回奥斯曼人的声誉,重拾以往的荣耀。

为此苏丹穆罕默德四世是亲自挂帅出征,组织17万大军直逼维也纳,此间又有几个附属国加入进来,军队达25万之众。

这时,在维也纳一直强硬的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有些乱了方寸,因为他的军队都是雇佣兵,这样短的时间内无法把这些雇佣兵召回到首都维也纳抵抗奥斯人的进攻。于是就携家带口离开维也纳去搬救兵。维也纳只有守军来抵抗围攻。守军在维也纳城外进行了坚壁清野,所有民居、建筑等全部拆除,使奥斯曼人无险可利用。

当奥斯曼军队进抵维也纳城下时,城内守军仅有7000德意志雇佣军与15000人的市民志愿者。敌我兵力对比为10:1,使维也纳城的守卫者感到无望。而作为主心骨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早已以搬救兵为由溜出维也纳城。

然而,欧洲人并不都像法国等国那样作壁上观,也有人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刚刚崛起于中欧的波兰王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前文说到奥斯曼人曾以势压人,使波兰被迫放弃黑海北岸的波多利亚和乌克兰大片领地,为此波兰痛恨奥斯曼人。

而被围的奥地利人虽然也是自己死对头,但若坐视维也纳被攻陷不管,那么奥斯曼人占领华沙便指日可待。于是,决定胜负的援军波兰大军直奔维也纳。同时,东欧以及德意志各地的援军全都已经在路上了,可奥斯曼人依旧没能拿下维也纳。

之后,25万奥斯曼大军溃不成军,死伤惨重,物资装备几乎全部被奥地利的援军缴获。对穆罕默德四世来说,挽救声誉的最后一战彻底失败。波兰军队与德意志联军彻底将奥斯曼人的军队赶出匈牙利,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