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号称世界中立国家。

他没有被占领原因: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  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  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  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手上[6]。  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  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7]。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  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8]。  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战”期间,希特勒军队攻陷法国后,在瑞土东部边境部署了50个师团,制定了“冷杉行动”准备吞并瑞士。但最终让希特勒放弃入侵计划的却不是瑞士的中立政策。瑞土虽然对外奉行永久中立,对内却“全民皆兵、武装中立”。  1937年7月的某天,几小时之内,瑞士的男人们穿上了军装,在一个当时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里竟动员了50万人的大军,他们准备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隐蔽阵地内长期固守,危急关头将不惜炸毁与德国和意大利相联的至关重要的哥大隧道和辛普朗隧道。  纳粹德国的情报机构向希特勒汇报说,这个国家不仅在地下有许多民防工事,地上还有许多伪装成山丘的飞机坦克洞库,加上全民武装,如果德军入侵的话,那么将遭受重大损失!但无论怎样计算,要拿下这个面积仅有4.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德国军队至少要付出100万精锐兵力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而欧洲其他小国没有这样的军事实力,所以它们的中立常常被蔑视。欧洲的有如下:爱尔兰:其政府倾向于轴心国,拒绝英国使用基地的要求,但有一些爱尔兰人在英军中服役,另外北爱的首府贝尔法斯特遭德国轰炸后,爱尔兰曾出手救援。  瑞士联邦:其采用武装中立,瑞士空军在整个二战中击落了30架越境的德国飞机和数量不详的同盟国飞机,虽然看起来它是比较中立的,但它在二战中对德国起的作用相当的惊人,说它是德国最有力的盟友一点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