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只记得二战后,那个与美国掰了几十年手腕,令美帝整日提心吊胆的苏联,可又有谁能想到,如此强大的苏联,在一战末期也曾有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的经历。

或许会有人说,当时的苏联是强弩之末,可当时的也受够了两线作战,苏联根本没必要割地赔款,在坚持一下一战就胜利了。我想说,这样的观点有点强行把两者划等号,要知道从俄国从开始,就被德国按在地上打,局势完全是一边倒的节奏;另一方面,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需要恢复民生、发展经济乃至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足够的喘息时间,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签订所谓的不平等条约,还能怎样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苏维埃

随着一战的推进,俄国的国力也在无止境的战争中逐渐消耗殆尽,军队的后勤补给开始供应不上,这让那些在前线作战的俄军士兵们陷入了极度疲惫的状态,“厌战”的情绪开始在俄军中蔓延开来。

但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并没有顾及士兵们的感受,丝毫没有停止战争的打算,一方面他要求士兵必须继续奋战到底,另一方面对民众进行压榨,哪怕是全国人民都饿着肚子,也要火力全开将战争推进到底。

面对这一情况,俄国国内矛盾开始激化,最终俄罗斯人民选择抛弃沙皇,1917年,以工人与军人为主导力量的“十月革命”正式爆发,沙皇被迫退位,苏维埃俄国正式成立。

苏维埃俄国的成立的基础是俄国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与普遍的“厌战情绪”,所以快速结束战争,将俄国从一战的泥潭中拉出来,成了列宁的“头等大事”,这为接下来俄国与“同盟国”的谈判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不平等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虽说“十月革命”胜利了,但新生的政权却岌岌可危,内有白俄的大肆反扑和孟什维克的敌对,外有沙俄协约国与同盟国的虎视眈眈。这个新生的政权,正处于风雨之中,摇摇欲坠。

当务之急是要从一战中全身而退,这样才能着手处理国内矛盾,同时巩固这个新生的政权。但是“入群”容易,“退群”便没有那么简单。再向协约国提出和平建议被拒绝后,只能转过头与同盟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3日,双方正式开始谈判。德方开出了将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地区与拉脱维亚、白俄罗斯割让给德国,同时赔款30亿的条件,德国这一条件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引起了严重的争议。

当时针对德国开出的条件,布尔什维克党党内分成三大派:

以列宁为首,包含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六名委员,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以“空间换时间”,给予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喘息”的机会;以布哈林为首,包含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为代表的“左派”则反对与德国签订和约,主张继续打下去,与德国死磕到底;以托洛茨基为首,包含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三名委员,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签约,也就是不战不和。

内部分歧的出现,也直接导致事情拖着得不到解决,为此召开了多次紧急会议。第一次会议中布哈林胜;第二次会议则是托洛茨基胜,在两次投票中,列宁的主张都以惨败收场。而这时的德国也趁着苏方犹豫不决的机会,大举进攻,可就算是这样,列宁的主张仍然得不到支持。

面对德国的步步紧逼,苏方再一次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托洛茨基支持列宁列宁的主张,最终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主张。苏俄赶紧连夜通知德国同意签约。

但在得到通知后德军并没有停止进攻,反而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逼迫苏方就范。苏俄参加的紧急会议,这次会议一如既往的不同意签约,最终还是列宁以辞职“相逼”,他们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这才通过了列宁的主张,与德国签订“卖国条约”。

就这样,苏俄与德国于1918年3月3日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以及从跟土耳其争议的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撤军。为此苏俄丧失了32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当然还有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