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吹火车咯(ID:blowthetrain)”,作者为“无荒”,编辑为“喻折”。原文标题为《在缝隙中起舞:走进舞蹈工作室的打工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8岁的冬天,小雨开始学习现代舞。

在朋友眼中,小雨一直是“文艺青年”。学生时期,她热衷于剪电影杂志、制作海报和贴画册。毕业后,蜗居在上海十平米左右的合租房里,也要堆满书。如今,她在上海一家用户体验研究的公司就职,成为了一个成熟社畜。然而,她经常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我的生活都是错的”。尽管如此,她坦诚自己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环境,因此只能学着更好地接受,然后作出微小的改变。例如,一个人去旅行、去跳舞。

观赏现代舞的契机来自于观赏。她曾在北京观看云门舞集的表演,舞者仿佛在用身体写书法,“胳膊肘画起来是圆的,膝盖画起来也是圆的……每一个关节都很顺滑地画成了一个圆。”这种“圆”的概念令她莫名动容,促使她走进舞蹈教室。后来她知道,“圆”是现代舞中的基础的技巧,它是力量的延伸,力从手肘发出,到指尖,又循环到脊背,一切的动作都不能逆着这股循环的力,而是“顺应”。

身体随着舞蹈而跌落,复原,收缩,延展——一如她在城市的生活。

不如跳舞

当我和朋友谈及她学习现代舞的事情时,小雨有点不自在,因为她知道自己似乎不属于那种潮流的人。

确实,现在有很多像小雨一样选择在下班后去学跳舞的打工人。只要在晚上多刷刷朋友圈,就能总是在时间线上看到熟悉的或意外的同事,他们开始分享他们的跳舞视频。这些打工人跟上班时的状态判若两人,在音乐和节奏的律动中充满活力。

早几年,提及“学舞蹈”,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还是那些培养孩子学艺术的家长。在大众认知里,跳舞需要“童子功”,趁着筋骨还没定型就要多掰掰。但近年来,一家又一家面向成人的“舞蹈工作室”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逐渐从北上广深的写字楼里,一点点蔓延到了人气商圈和购物中心。这些工作室的目标客户不再是3~18岁的“少儿培养”客户,而是那些在大城市里苟延残喘的打工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决定去学习跳舞。和走进健身房一样,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也是为了健康。城市里的大部分工作要求人们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导致年轻人的身体早早出现了各种问题。长期加班、过度熬夜等不规律的作息习惯,更是直接影响了皮肤、肝脏和睡眠,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最令人讽刺的是,那些被工作压榨得喘不过气来的996社畜,在镜子前不仅没有展现出苗条的身材,反而因为过度的劳累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堆积出了一身“过劳肥”。

其次,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不容忽视。有些人在工位上看起来很好的,但实际上已经精神崩溃了。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他们“阴暗爬行”,留下一篇又一篇的发疯文学。而运动是释放压力的绝佳出口。人们可以在挥洒汗水中分泌多巴胺,暂时屏蔽所有烦心事。在这种情况下,“健身热”的兴起,与其说年轻人的潮流,不如说是年轻人的刚需。

相比于更需要“童子功”的民族舞、芭蕾舞,目前大部分商业化舞蹈工作室培训的舞种主要集中在街舞、现代舞和爵士舞这三个大类中。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更好入门,更强调节奏性。对于初学者来说,跳一支街舞并不需要拥有多么逆天的身材比例和柔韧度,但要在音乐中踩准每一个节拍,四五分钟下来就能进行综合锻炼,全身燃脂的有氧运动。同时,在身体的舒展和律动中忘却生存的压力,无疑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舞蹈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娱乐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或者塑性而存在,还能够轻易地感染和吸引观众。可以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甚至超越了文化的界限,深深地刻在了所有人的基因里。在人类发明语言之前,舞蹈就已经存在了。肢体动作可以作为一种语言,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绪。相比之下,在健身房里撸铁显得有些无聊,拳击和瑜伽各自具有刚柔不同的美感,但舞蹈却能够兼而有之。

舞蹈培训行业早已存在,但都市里的舞蹈房,或者称为“舞蹈工作室”这种模式真正流行起来,很大程度上与舞蹈类综艺节目的火爆不可分割。自2018年起,《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舞蹈风暴》、《舞蹈生》等综艺节目及真人秀节目不断将跳舞这件事推至普通人的视野,一些“燃、炸舞台”频频出圈,一股舞蹈潮流席卷了年轻人。尤其是已连续推出五季的《这!就是街舞》,和舞蹈工作室深度合作,海选出来的很多选手都是在这个行业多年的专业舞者,并同时是“xx舞蹈工作室”的主理人。在各类综艺节目发力的同时,各大短视频平台流量聚合,将“全民舞蹈”的趋势推至高潮,也把舞蹈工作室的商业赛道彻底带火。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舞蹈培训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了200亿,到2019年则已经达到了250亿。近三年来,虽然受疫情冲击和线上教育的影响,增长已明显下滑并放缓,但从企业数量来看,其实并没有明显的跌落。到2021年,中国舞蹈教育相关企业已经达到了6.69万家。与此同时,SINOSTAGE舞邦、DanceA等多家舞蹈教育培训机构都受到了投资机构的青睐,获得千万融资。

站在综合大型商场的电梯口,拦住你的早已不是“游泳健身了解一下?”,而是“小姐姐,学街舞吗?”

实际上,跳舞能够真正脱颖而出的地方,在于它的强社交属性。这不是和“减肥搭子”约着一起吃白煮菜这么简单,它满足的是一种更高层次、辐射面也更广的精神需求。

首先,对于很多人来说,关注跳舞这件事和追星是分不开的。

2021年,韩国歌手泫雅发布新歌《I'm not cool》,作为一种新的打歌手段,她在社交平台发起“imnotcool野马舞”挑战,很快就引爆了社交网络。两年之后,她的“摆尾舞”模仿跟跳又红了,虽然这首歌其实是在2017年发行的。

现在,大部分舞蹈工作室都会专门开设一个名为“K-pop”的课程。即使这个舞种本身更像是嘻哈、电子、霹雳、爵士等元素的融合,它仍然是一个独立的舞种。不过,这并没有关系,因为许多学员来学习舞蹈时,并不是为了学习专业的舞蹈分类和历史,而是为了追求女团新歌MV中的舞蹈表现。

当然,如果谈论的是为了“追星”而去跳舞,那么这个“星”肯定不只是韩流爱豆。如今国内人气爆棚的偶像也有许多以跳舞见长,像张艺兴、王一博、易烊千玺等等——换句话说,就是《这!就是街舞》节目组的常驻嘉宾名单。甚至有时候,这些顶流艺人的粉丝并不是真正去追他们的,有一对舞者(杨文韬和Cici)就因为上了《这!就是街舞》而大受欢迎,他们在上海的工作室“Rainbow”也因此被求学者踏破了门槛,有人直接宣称,选择Rainbow的原因就是来“追星”的。

很多人会产生去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会让自己更接近 ta 的心理,这个过程往往夹杂一种使命感与特殊意义,成为比“保持身体健康”更强烈的动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到“同担”的情况,即与自己追同一个明星的人建立友谊。这种友谊关系有时会超越单纯的“追星同担”或者“跳舞搭子”,转变为一种职场以外、相对私人的社交网络。正如所有上班族所知,生活中确实需要一个社交体系来支撑那些在愤怒和辞职之间挣扎的人们。

舞蹈房风云

但是,要想尽情地享受跳舞的快乐,前提是要能够挑到一个好的舞蹈房、遇到一个好的老师——而这种事,有时候就要看运气了。

大多数舞蹈房提供试课,体验课的价格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些商场里的舞蹈工作室会在大众点评上挂出9.9元的体验价。新学员可以看一下舞蹈房的位置、设施,去上课交通是不是方便,舞蹈房是不是足够大,老师教得怎么样,等等。但试课一般都是混在团课当中,一个房间十几二十个人一起跳。尽管街舞很好入门,但对于完全零基础的人来说,也还是需要一些基本的讲解,比如说怎么数拍子,某些专有名词是指什么样的动作。

在混在团课中,老师未必有这个耐心。因此,有人会吐槽,对舞蹈房的第一印象很差,通常都来自于舞蹈老师的不耐烦和傲慢。例如,有些人可能会抱怨,舞蹈老师为什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为什么你的动作这么不协调?甚至,有些舞蹈房的男老师或男销售会用打压的方式来pua女学员。他们会先对女学员的身体做出一番点评,然后再卖课。他们承诺,只要跟着他们学了跳舞,就能瘦身塑形,身材就会变好。这和许多女孩子走进健身房的遭遇一样。好像“想变得更好”的愿望无论怎么变换形式,都不过是男凝审判下强加的消费主义“救赎”。

傲慢的不只是舞蹈老师,比较大的舞蹈房,连销售都爱答不理。除了试课的抢购链接,舞蹈房的价格往往并不明示,要学员通过加他们的微信号才能获得最新的价目表。好不容易要来了价目表,光看那些定死的数字有时候还看不出门道的,还要结合上课的内容和时长,有的是1.5个小时,有的只有一个小时。 以K-pop课为例,主要以扒MV里面的动作来进行教学,这个性价比就要按照“秒”来计算。这个舞蹈房一节课能教15秒,那个只能教10秒......其中水深,不先做足功课,怕是十有八九要踩坑。

其实从价格上来看,现在的舞蹈房无论规模大小,同区域之间的价格差异不大。例如,北京和上海的团课每次平均在200元至300元之间,而深圳和成都则要便宜一个档次。此外,在周年庆和购物节期间,往往还可以更便宜地购买到。如果认为单次购买的团课性价比不高,或者已经有一定基础,只需要找一个场地自己练习的学员,同时也可以购买“无限畅跳”的月卡、季卡或年卡等,费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丰俭由人。

在成都的Lin学了两年街舞,她办了一张年卡,价格在5000左右,只要有课就能去上。她基本上一周能去五次,堪称“血赚”。而在上海的小雨选择的是2000元左右的15次卡,遇到不出差的时候,这张卡大概够她跳上两个月。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一口气买得越多越划算,但是对于上万的团课卡,小雨还是感到望而生畏。一旦经济上感觉有点紧了,她甚至就会有点担心,“下一期课续不上了。”

在千挑万选、左右比价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舞蹈房。但能否好好学下去,也并非易事。

有的舞蹈房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厂牌”,同时也在以运营艺人的方式运营他们签约的舞蹈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老师因为商演取消课程或者找代课老师来上课的情况。运营得比较成熟的舞蹈房在这一方面会做得好一些,往往会接入自己的约课小程序,保证学员能够轻松、有序地约到心仪的老师的课。这也保证了一堂课的人数不会过载,以免影响学员的体验。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约课难。

众所周知,打工人的时间并不属于自己。工作日早上必须准时打卡,这意味着前一天不能结束得太晚,下班不能太早,一旦遇到有什么事要临时开会,这课又上不成了。即便是提前安排好了上课的时间,也很容易被领导或者客户一个电话就打乱一切安排。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选的就只有周末了。正是因为大家都面临相同的困扰,周末的课往往爆满。碰到逢年过节的,人气高一点的老师提前三天都约不到。

这年头,抢购各种商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包括演唱会门票、限购的文化周边等。抢购文化周边的场景甚至比抢购演唱会门票还要激烈,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抢选修课的时候。更令人夸张的是,有些学员的手速和手段竟然比不过一些真正的大学生和排课的销售/客服,让人不禁感慨,同样是来学跳舞的,差距为何如此大呢?小小的学员群,简直堪比一出《甄嬛传》。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往往比线上更加复杂和微妙。在小红书上,每一条关于舞蹈房的吐槽帖都会引发对“插队怪”的阴阳怪气。他们不仅会迟到,还会挤占他人座位,甚至还会试图抢夺C位。有时候,这只是单纯的同学没有礼貌,但有时候却是因为线上的口舌之争延伸到了线下。 跳舞原本就是一场关于肢体动作的夸张展演,它不仅展现了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也暴露了人心底的暗流涌动。在职场上的勾心斗角中,也需要一些隐秘的手段。而舞蹈房里的汹涌却如镜明鉴,字面意义上,有一面镜子在照着。

工人以为下了班来舞蹈房是逃脱生活压力的,没想到卷得更厉害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工作一天下来,繁琐、重复的工作内容已经消耗了他们的精力和动力,而与上级、客户和同事之间的低效交流也让他们感到沮丧。因此,很多人开始寻求一种能够缓解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的方法。 于是,只需要经历几次不愉快的事情,打工人们就会失去动力,宁可下班后在家像死狗一样躺着。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体验这些快乐和不快乐。即使他们有购买舞蹈课程的次卡、月卡或季卡,但他们发现,一旦过了时间限制,就无法退款。

这时,他们才终于幡然醒悟,原来自由地起舞并不是自己配拥有的快乐。然后打开闲鱼,惊喜地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冤大头”。为了尽力挽回损失,原价5999、6999甚至12999的舞蹈卡,全都“跳楼价”、“等于白送”、“同城面交,请你吃饭”......

这个时期,那些具有天真热情和对生活充满无限挥霍时间的大学生显得格外可爱。他们是最有可能入手这张卡的人。

“漂亮生活”的图景

诚然,舞蹈房的“陷阱”并不比健身房、瑜伽馆来得高明,然而都市里的打工人却总是一次又一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他们是如此绝望地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好——身体上健康一些,精神上充实一点,能够有一点点东西和别人不一样,以示自己还有个性,但又不用太不一样,以免不被人理解......这个要求其实一点都不高,然而在日复一日早起通勤和深夜加班的消磨里却显得遥不可及。

漂亮的生活似乎只存在于那些健康生活博主的视频里。他们总是能够按时早起,穿上lululemon的瑜伽裤锻炼半个小时,再给自己做一顿摆盘精致的早餐(希腊酸奶碗或三文鱼贝果)然后穿搭得体地去办公室(似乎从来不用挤地铁),或者直接掏出苹果电脑在家工作最后按点下班,换上装备出现在健身房里,或者是瑜伽/舞蹈/拳击课,周末还能和朋友相约吃火锅/烤肉等等“不健康”的饮食,以示他们能够自如放纵的“松弛感”……总而言之,他们的vlog永远充实,碎片永远有趣日常永远自律,笑容永远明媚。

所有人都知道真实生活不可能永远是这么“好看”的,那些博主大概也度过了无数个糟糕的时刻才精心剪辑出这片段的美好来展示,但是都市格子间里朝九晚五的社畜都还是忍不住地向往,如果我的生活也这样就好了,哪怕只是其中一部分。

生活里总有一些无法改变的无奈,比如工作、房子和通勤时间。在这些无可奈何的事情之间,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去寻找平衡。学跳舞成为了一种安慰和解药,可以填补漂亮生活的空虚,让人们感到充实和精彩。但跳舞也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需要很多的汗水和练习,才能够跳得像样或者一直跳下去。很多人只是发两条朋友圈,最后又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学跳舞也可能会被误解为一种精心营造的自欺,被无情地指责为“跟风”和“表演”。

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是少数,也是真正享受其中的幸运者。Lin已经跳了三年,做视频运营工作的她曾经对自己的评价是“普通”,当被问起生活日常时,她用三个词就可以概括:上班,吃饭,睡觉。最后终于推动她去学跳舞的转折点恰恰是,她觉得太无聊了,生活不可以再这样下去了。但选择跳舞的前提是,“我本来就很感兴趣。”

然而,身体上的疲惫不再是问题,甚至是成就感和快乐的一个来源。在时间安排上,也没有太多的矛盾。她总是把跳舞放在很高的优先级上,其他的事情对她来说都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现在,似乎只要想到“去跳舞”的事情,就能让她充满活力。换句话说,她非常热爱跳舞。

热爱是一种令人难以抵御的力量,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它,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克服的。但爱上跳舞或者其他运动方式、绘画、乐器等,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普通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不合时宜”的要求。

兴趣是一种烧钱的行为,但感兴趣也是一种能力。

成长过程中,普通人往往被剥夺了纯粹的“感兴趣”的过程。当一个孩子对某件事展露出兴趣的时候,通常会遇到家长的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认为“不务正业”,不允许孩子再玩;第二种反应是盲目地认为这一定是“天赋”,于是迫不及待地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送孩子去上课。这个时候,孩子们往往会面临一种新的压力,即一定要“坚持”并“学有所成”,这种压力往往比原本的乐趣更容易摧毁一件事的乐趣。

两种方式表面上看截然不同,实际上却殊途同归。它们都让人们在做事时首先考虑的并非快乐,而是“有用”。当孩子们长大并按照既定轨道进入社会时,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那种“感兴趣”的能力。于是,他们总是羡慕那些拥有纯粹热爱能力的人,并偶尔跟随他们的脚步,试图寻求一种漂亮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的困难面前,他们很容易放弃,最终沦为了别人口中的“跟风”或是被嘲笑“我就知道,你才不是真的喜欢跳舞”。

然而,花钱流汗的打工人,不过是想在996的平庸日常里寻找一条缝隙,“动起来”的尝试就足够真诚,最重要的事情是取悦自己。就算学跳舞的初衷是因为潮流的影响,动力是想要在社交平台得到关注和点赞,又有什么关系呢?对舞蹈的“兴趣”里也许掺杂了对于“被赞美”的渴望,有人因为得到了关注而更加热爱跳舞,也是无可指摘的。被批判跟风的“漂亮生活”也许是虚假的,但靠着展示的欲望而获得的“积极体验”是真实的。

确实也有很多人在跳舞中找到了深刻的意义,彻底改变了生活。Lily开始学弗拉明戈的时候,是一个在北京从事媒体行业的打工人。后来她辞了职,到西班牙,师从大师级的弗拉明戈舞者,曾经一度一边作为自由撰稿人,一边靠在上海的西餐店演出赚一点小外快。跳舞影响了她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舞者已经成为她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她以这个身份接受采访,谈论自己的经历。然后她重新入职,生活继续,舞步依旧。

Lin认为学跳舞改变了她的生活,现在她认为自己“自信”了很多。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外貌,还有一种对生活的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力量。但当问及以后是否有可能把跳舞作为副业、甚至走上专业道路的时候,她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个只是我的一个爱好,”Lin这样说,“但肯定也会一直继续跳下去。”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那种“极致”的舞蹈体验。舞蹈关注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协调性,更贴切地说,它关注的是身体的平衡。最理想的情况下,跳舞能够为大多数打工人带来一种平衡,或者可以被视为一段努力接近平衡的旅程。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吹火车咯(ID:blowthetrain),作者:无荒,编辑:喻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