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伟、侯倩楠 (赵伟系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摘要

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引起市场热议,后续可能出台哪类政策、过往有何经验参考?本文系统梳理,可供参考。

活跃的资本市场,过去与未来?

政治局会议提及“活跃资本市场”并非首次,2018年亦有类似表态。

7月政治局会议提及“活跃资本市场”并非首次,2018年政治局会议亦有类似表态。2018年10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2019-2022年,政治局会议也数次提及“关键制度创新”、“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政策部署。

2018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导下,我国政府针对资本市场发展推出了多项政策。在融资、投资和交易制度等方面,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这一年里,证监会等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进定向可转债支持并购重组试点和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及发布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意见和设立科创板试点意见等政策。

资本市场发展政策发布实施后,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各类资本市场的改革和优化措施出台后,A股市场的活跃度明显提升。2019年一季度,上交所股票换手率达到186%,较2018年四季度提高了70个百分点。从长远来看,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以及北交所相继落地后,A股市场的IPO数量和退市数量都有所增长。

二、7月政治局会议后,活跃资本市场政策频出,当前主要集中于完善交易制度方面。

7月政治局会议后,证监会提出后续将从投资、融资、交易等方面综合施策。紧接着,证监会召开年中工作座谈会,提出“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综合施策,协同发力”。部分官媒也发表了意见,强调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大长期资金入市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完善交易制度等。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在投资、融资、交易等方面制度已在持续改革完善。投资端重点丰富市场参与者,加大开放力度;融资端以落实注册制为主线;交易制度方面,部分板块做市商制度和交易效率升级为推进重点领域。

自从7月底以来,我国活跃的资本市场动作不断,主要集中在交易制度方面。在7月底至8月中旬期间,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活跃资本市场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在交易制度方面。这些政策包括证监会对北交所股票做市商准入条件的调整和完善,以及中国结算降低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上交所和深交所则对上市股票、基金等证券申报数量进行了研究调整。然而,投资和融资端政策仍有待进一步跟踪。

三、在海外投资经验中,可以借鉴加大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加高质量供给以及优化交易机制等措施。

从投资端看,我国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长期资金入市力度仍有提升空间。美国养老金和公募基金持续增长且入市比例较高或是美股机构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2022年上半年,美国二、三支柱养老金投向共同基金比例超40%,且其中超六成投向权益市场,与之相比,2021年我国企业年金仅8%投向权益类,仍有提升空间。

从融资端看,我国股票市场退市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且市值集中于金融、制造业等行业。相比美股年平均退市率超6%,A股退市率长期低于1%且相比美股信息技术行业市值占比32.7%,A股中信息技术占比仅16%。因此,提升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或是后续活跃资本市场相关政策发力重点之一。

在交易机制方面,海外市场实施“T+0”制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参考其控制交易风险的经验。2021年,证监会答复科创板高质量发展提案时提到,要深入研究论证推出T+0交易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路径等问题。从海外经验来看,采用“T+0”制度并不代表完全自由交易,通常会伴随分层监管、投资者准入限制、涨跌停限制以及交易频率限制等风险控制制度的实施。

风险提示

政策实施的效果或未达到预期,数据统计存在误差或遗漏。

报告正文

一、热点思考:活跃资本市场,过去与未来?

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活跃资本市场”这一议题,引发了市场热议。后续可能会出台哪类政策?过去的经验有哪些参考?本文将系统梳理,供参考。

1.1、政治局会议提及“活跃资本市场”并非首次,2018年亦有类似表态。

7月政治局会议提及“活跃资本市场”并非首次提及资本市场,2018年政治局会议亦有类似表态。2018年10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明确通过改革与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此后,2019-2022年,政治局会议数次提及“关键制度创新”、“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

2018年10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后,证监会等部门从融资、投资、交易制度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完善资本市场。在融资端,支持政策较多。2018年11、12月,证监会推进定向可转债支持并购重组试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并发布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意见、规范融资行为监管要求、设立科创板试点意见等政策。在投资端,银保监会、证监会分别对加大保险资金、证券公司对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支持力度。在交易制度方面,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信息披露制度以及交易所融资融券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完善。

资本市场各类促进政策实施后,我国资本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随着各类资本市场改革、制度完善等举措出台并落地,A股市场换手率与成交规模均有提升。在2019年一季度,上交所、深交所股票换手率平均分别达到了186%和370%,较2018年四季度分别提升了70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上证综指日平均成交金额达到了2572亿元,较2018年四季度日平均成交金额环比增长了92%。与此同时,随着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和北交所相继落地,试点注册制推进和退市机制优化使得A股市场的IPO数量和退市数量均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7月政治局会议后,活跃资本市场举措频出,当前主要集中于完善交易制度方面。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在投资、融资、交易等方面制度已在持续改革完善。投资端着重丰富市场参与者,加大开放力度融资端以落实注册制为主线交易制度方面,部分板块做市商制度和交易效率升级为推进重点。

近期,资本市场活跃度持续上升,主要体现在交易制度方面。自7月底至8月中旬,一系列促进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陆续出台。在交易制度方面,包括证监会对北交所股票做市商准入条件的调整和完善、对期货市场持仓管理规定的调整,以及中国结算降低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和上交所、深交所研究调整上市股票、基金等证券的申报数量及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机制等措施。与此同时,投资端和融资端政策仍待进一步跟踪。目前,中金所发布了《2023年中长期资金风险管理计划》,旨在促进长期资金参与金融期货市场。此外,全国股转公司发布了公开转让并挂牌审核指引,助力创新型企业融资更加便利。

在海外经验中,加大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加高质量供给以及优化交易机制等策略可以被借鉴。

与海外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股票投资者结构呈现“机构低、一般法人高”的特征,长期资金入市力度仍有提升空间。截至2021年末,上交所股票总市值中,投资基金与其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19%,而个人投资者与一般法人持股比例分别为24%、53%国际对比来看,2021年美国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为39%,明显高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占比。美国养老金和公募基金规模持续增长,且入市比例较高或是美股机构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2022年上半年,美国二、三支柱养老金投向共同基金比例超40%,且共同基金中超六成投向权益市场,与之相比,2021年我国企业年金86%投向固收类、8%投向权益类,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从融资端看,我国股票市场退市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且市值集中于金融、制造业等行业。过往十年,美股年度平均退市率超6%,相比之下,A股退市制度虽自2019年起有所优化,但退市率仍低于1%。长期较低的退市率或对低质量上市公司出清形成阻碍。且当前A股市值集中于金融和工业行业,市值占比分别为17.8%、17.5%,而信息技术占比近16%,而美股信息技术行业市值占比高达 32.7%。加大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提升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等或是后续活跃资本市场政策发力重点之一。

交易机制方面,海外优化交易制度、控制交易风险等经验或可参考。上交所、深交所曾于1992年、1993年先后实施“T+0”交易制度,但基于当时股票市场尚未成熟的背景下,“T+0”制度引起市场大幅波动。为了维护市场稳定、防止过度投机,1995年上交所、深交所又改为“T+1”交易制度。2021年,证监会答复《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科创板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时提及“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深入研究论证推出T+0交易的可行性、实施路径等问题”。从美国、日本、韩国等海外“T+0”交易制度来看,采用“T+0”制度并不意味着完全自由交易,通常也伴随分层监管、投资者准入限制、涨跌停限制、交易频率限制等风险控制制度实施。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7月治局会议提及“活跃资本市场”并非首次,2018年政治局会议亦有类似表态。2018年10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会后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政策陆续推出落地,资本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

在7月政治局会议的指引下,证监会提出将从投资、融资、交易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然而,7月底8月中旬,活跃资本市场相关政策频出,特别是在交易制度方面。具体来说,上交所和深交所研究调整上市股票、基金等证券的申报数量。与此同时,投资和融资端政策仍有待进一步跟踪。

在海外经验中,加大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加高质量供给以及优化交易机制等策略可以借鉴。然而,从投资端来看,我国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长期资金入市力度仍有提升空间。从融资端来看,我国应提升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并完善退市制度,这是后续的重点之一。在交易机制方面,海外优化交易制度的同时,还要控制交易风险,这些经验或可参考。

二、政策跟踪

2.1、国常会:研究做好防汛抢险救灾、群众生活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措施。

要闻:8月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对当前汛期形势做出研判,对切实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做出具体部署,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受灾地区金融保障服务。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防汛抢险救灾支持力度,迅速拨付各类救灾资金,会上提出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六条工作举措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受灾地区的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开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

2.2、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地方政府诚信履约机制、落实政府采购公平竞争原则

要闻:8月8日-10日,财政部发布《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的公开征求意见通知,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

数据来源:各部委网站

自二十世纪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一局面已经提升至顶层规划。7月中旬,国家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从营商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31条具体措施,旨在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7月下旬,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部分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扩大民营投资。8月9日,财政部发布了《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的公开征求意见通知,旨在进一步落实政府采购公平竞争原则。同时,针对近期地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拖欠款项”问题,8月10日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以求加强地方政府诚信履约机制。

2022年,多个省市的地方审计工作报告陆续发布,其中出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政府款项拖欠。这个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化,因为拖欠对象通常是小微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长期拖欠款项会对其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据现有省市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多省市政府存在欠款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省市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压实地方责任以及加强资金监管等举措。

2.3、稳地产:各地陆续出台房地产优化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要闻:据中央政治局7月24日会议指出的内容,要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自8月份以来,各部委已密集表态将助力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多重利好信号频现,地方陆续发布优化政策。

住房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地市政府网站发布的通知指出,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降低商品住房投资投机需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各相关部门已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措施的通知》。

各地房地产优化政策陆续出台,主要方式有优化交易制度、完善落户机制、调整公积金贷款和提供购房补贴等。在优化交易制度方面,青岛市开展存量房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带押过户”,吉林市全面推行“带押过户”登记模式。在完善落户机制方面,杭州市取消落户名额限制,放开人才落户,放宽投靠落户江苏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在调整住房公积金方面,武汉市放宽租房提取办理条件,并取消租房提取次数限制天津市调高了购买家庭首套和第二套住房的公积金贷款限额。此外,南京市提出对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实施补贴,郑州市在提供住房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落实认房不认贷,降存量房贷利率等政策。

保交楼:住建部披露“保交楼”工作进展

8月9日,住建部披露,自“保交楼”工作开展以来,我国住房交付已超过165万套。

数据来源:央视新闻

2023年下半年,央行等多部门继续实施“保交楼”政策以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近日,住建部公布保交楼进展情况。根据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政策期限的通知》,“金融16条”中两项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底。据住建部数据显示,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总体复工率接近100%,累计已完成住房交付超过165万套,首批专项借款项目住房交付率超过60%。

根据5月18日百年建筑网发布的调研数据,全国5月保交楼已交付比例为34%,较3月上升11个百分点。其中,5月保交楼存量部分项目进度处在封顶和装饰装修阶段的项目占比合计63.3%。多地官媒也于近期公布地方保交楼进展,各地保交楼进度略有差异。其中,湖南省表示力争今年交付专项借款项目90%以上,济南表示力争完成“保交楼”总任务80%以上,重庆表示所有的保交楼项目都实现了全面复工。

国企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关注创新和优化布局。

要闻:自7月份以来,国资委连续三次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圆桌会议。

数据来源:政府网站

2023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和国资委会议等围绕新一轮国企改革密集发声,提出在巩固深化三年行动成果基础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会议强调进一步从科技、效率等方面提高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等增强核心功能。

7月18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这标志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式启动。在这次会议上,举行了三次圆桌会议,讨论进一步优化国资国企的布局结构和发挥行业安全支撑与行业带动作用等问题。在8月份,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赴多地企业考察,并再次强调科技创新、优化布局等是本轮改革的重要方向。此外,地方层面也纷纷开启了“抢央企”热潮,多地举办了工作会议,以部署引进国企央企等招商事宜。

2.6、关于促进消费:加大居民收入来源或完善促消费政策

要闻:发改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各地促消费政策相继出台。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7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旨在刺激消费增长。这些措施针对大宗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和农村消费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0项措施。与2022年同期的促消费政策相比,本轮政策的增量或主要体现在服务消费和住房消费等领域。 在发布会上,发改委强调“促消费不是掏空钱包”,并指出扩大就业和促进居民增收是释放居民潜力的有效手段。这表明,未来促消费政策的发力点将主要放在居民收入端。

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本省的促消费政策,对“二十条”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目前,文化旅游消费已成为各地的關注重点。除在政策层面进行强调外,海口、西安等旅游消费大省积极举办演出展会等活动,大力推动当地旅游收入的增加。

风险提示

1. 政策落地或不及预期。在外部因素等扰动的影响下,政策落地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 数据统计误差或遗漏。在一些数据指标中,可能存在统计或处理方法上的误差和偏误部分数据结果也可能受到样本范围、统计口径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