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政界、学界,跨国公司或全球性跨国公司已经从一个热门话题变成了一个“冷点”。各大央企都把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当作自己的目标,加快建设的步伐。那么,世界一流企业和全球性跨国公司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全球性跨国公司的建设是否有一些固定的范式呢?

文|油涌如泉

今年七月初,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简称“UN贸发会”)发布了2023年度“世界投资报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照例,报告后面附上了2023年度“全球跨国公司100强榜单”和“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企业榜单”。

要了解的是,世界投资报告是全球公认为关于跨国公司投资的权威报告,因此其关于跨国公司的排名也具有公正性和公认性。更关键的是,衡量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指标——跨国指数,是联合国贸发会设定的。这个指标是评估公司海外收入占公司收入的比例、海外资产占公司资产的比例以及海外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这三个比重的算术平均值。

根据UN贸发会提供的榜单,2023年度共有11家中国企业上榜全球跨国公司100强。这些企业来自大陆,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中化控股公司、华为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腾讯公司、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联想公司。其中,有6家央企和3家私企。它们在100强中的位次排名如下:

中国上榜企业概况(单位:亿美元、万人、%) 1. 排名 2. 企业名称 3. 亿美元 4. 万人 5. %

另外,2023年度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企业榜单的前十名中有7家来自中国大陆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入围该榜单的门槛提高了,境外资产从去年的80亿美元上升至91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企业的七家中国大陆企业中,具体的基本情况如下:

以下是修改后的大陆地区100大跨国企业数据: - 公司名称 - 总部所在地 - 业务领域 - 亿美元市值 - 万人规模 # 公司名称 - 1. 阿里巴巴集团 - 杭州 - 电子商务 - 2. 腾讯控股 - 深圳 - 互联网科技 - 3. 百度公司 - 北京 - 搜索引擎 - 4. 京东集团 - 北京 - 电子商务 - 5. 华为技术 - 深圳 - 通信设备 - 6. 小米 - 北京 - 智能手机 - 7. 今日头条 - 北京 - 新闻资讯 - 8. 网易 - 北京 - 游戏 - 9. 滴滴出行 - 北京 - 移动出行 - 10. 中国移动 - 北京 - 通信 - 11. 中国电信 - 北京 - 通信 - 12. 中国联通 - 北京 - 通信 # 排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详细数据 - 公司名称 - 总部所在地 - 业务领域 - 亿美元市值 - 万人规模 修改后的数据可能与原文有所出入,具体数据请以实际情况为准。

最大的感受和欣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依然稳居大陆企业首位。本年度位列全球100大榜单的第18位、发展中国家100大第2位。中国石油“走出去”30年,30年的攻坚啃硬和艰苦奋斗,使得中国石油从一家纯粹的国家石油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全球性跨国石油公司。其海外业务规模实力紧逼“五大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雪佛龙),成为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也是所有国家石油公司方阵中的排头兵。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石油的跨国指数近几年一直徘徊在25%左右,2023年度以25.4%排在全球100大的第90位和发展中国家100大的第73位,这说明我们的国际化全球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当然,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国内市场本身也很大,于中国石油而言,在跨国指数上哪怕提高一个百分点也是不容易的。

最大的失落和遗憾是,最近几年,“跨国公司”或“全球性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冷点”,好像没有多少人在谈论了。例如,UN贸发会的这个榜单已经很少有人在关注了,微信朋友圈也几乎见不到类似的分析文章。难道跨国公司已经过时了吗?难道跨国公司对于中国来说不再重要了吗?难道除了华为、腾讯、联想这样的私营跨国企业,央企中的跨国公司就不被认可吗?此外,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难道没有人在研究世界一流企业与全球性跨国公司的关系吗?

近年来,各大央企在努力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加快自身建设。这些企业包括能源央企在内,都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XX公司”的目标。今年以来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打造核心竞争力”“构建核心功能”进行世界一流企业的构建。各大企业出具了“内涵一致、形式不一”的战略目标和方案举措,都将科技创新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措施。这无疑是“重要一招”。然而,从外观上看,似乎又不完全符合“全球性跨国公司”的范式,因为我们的方案没有涉及如何构建全球性运营管理模式和配套体制机制的问题。

全球性跨国公司的建设有没有范式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些汗牛充栋的关于跨国公司研究的书籍和管理模式总结,已经将这一问题说了一千遍、道了一万遍。最近,清泉阅读了华为公司资深人力资源经理李英羽女士的著作——《华为三十年,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化》,该书再次对当下的跨国公司法式进行了归纳,读来依然震耳发聩。

李女士在书中指出,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具有真正的跨国公司地位,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除了传统的销售数据、组织和人员数据,以及运营国家的数量和分布广度(体现跨文化管理)这些国际公认的维度外,还应考虑其他三个方面的表现:业务和用户的全球覆盖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以及国际化运营软实力。

在这里,业务和用户的全球覆盖率是体现跨国企业与全球价值依赖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反映了新兴互联网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成熟程度。在这方面,如可口可乐、苹果和华为等企业,堪称是全球覆盖率的典范。

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这才是跨国公司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在全球产业链的链式系统中,人、财、物、技术、信息在跨国公司内部庞大而高效的一体化体系中流动、交易,或者在跨国公司之间,经由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上下游环节,通过国际生产的非股权经营模式(在国际石油合作方面,即为“作业者模式”),构成有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从而形成今天世界经济运转的一个显著特征,即跨国公司通过其所在的全球化产业链,发挥着对世界经济的主导作用,成为经济生产网络中进行国际分工的主体。

第三个指标是国际化运营的软实力,对中国企业家具有重要意义。其背后的逻辑是,现代跨国公司与其母国(通常是英国、美国这样具有传统帝国主义特征的全球性大国)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在同类存在中,都是一种“超大规模复合体”,需要面对内部广阔的地理跨度、多元复杂的民族和跨文化环境。

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实体,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政治体制和丰富的统治武库,对内通过整合或分化等手段进行统治;而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则不得不被动地适应不同国家体制等差异化的软环境,这是其一体化、全球化运营的根本挑战,企业需要学习融入另一个国家、另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中国企业出海难,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缺少对其他国家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更没有相关的人才储备,这使得早期中国企业出海是“两眼一抹黑”,无所借力。第二,中国作为一个搭上“全球化”这条船的后来者,基本上没有参与这条船上各项“游戏规则”的制定。最为典型的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六个“不熟悉”:工会、非政府组织(NGO)、反对党、宗教团体、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这才让我们必须明白,为什么本地化立足(本地含量)、依法合规经营如此之重要。

在我们构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必须要攻克以下三个方面。换句话说,这三个方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能力。

写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会跳出来指出:难道世界一流企业非要搞什么跨国经营?只要能达到官方设定的标准,我们就是响当当的世界一流企业。那我只能苦笑了,因为“自嗨”最容易了。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凡是成为全球性超大规模跨国公司的发展,都遵循着一个相同的模式:投资(全球资产布局)、贸易(全球产品销售)和全球网络(移动互联下的全球渠道)。这个模式不仅适用于五大石油巨头,也适用于沃尔玛、亚马逊和苹果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