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原名李尧棠,字带甘,“巴金”为笔名,“巴”为纪念留学法国期间结识的一位巴姓同学,“金”取自俄国社会活动家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曾用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余三等。

1904年11月25日(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的一个士绅大家庭。其父李道河曾任广元知县,辛亥革命前夕辞官还乡,1914年、1917年,母亲与父亲相继病故。

五四运动爆发,新思潮传人四川,巴金兄弟收集传阅《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等刊物。1920年,祖父亡故,叔父们闹着分家。同年,巴金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他广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受李石曾所译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及波兰作家廖抗夫的三幕剧夜未央影响,开始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在成都学生刊物《半月》上发表文章,讨论无政府主义和时事,并参与该刊编辑,后又参与成立成都无政府主义青年组织“均社”,自称安那其主义者。1922年与吴先优等办刊物平民之声,并开始在《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发表新诗和散文。

1923年,巴金与三哥李尧林离开四川,赴上海求学,先

入南洋中学,年底转人南京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1925年中学毕业到北京投考北京大学,旋因病南归上海。在上海期间,巴金积极参与无政府主义学说的讨论与宣传。他与出生于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高德曼建立了通信联络,并视其为“精神上的母亲”。所译介无政府主义学说中,较为重要的是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1926年,巴金等在上海发起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民众》。

1927年,巴金赴法国求学。留学期间,巴金大量阅读有关法国大革命历史的著作,与各国无政府主义者广泛联系,并参与了营教被美国法院判处死刑的无政府主义者萨柯和凡宰特的活动,并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篇)》。这一时期,巴金的文学创作亦跨出关键性一步。他以军阀统治下青年革命者的苦闷、反抗和牺牲为主题,写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连载于1929年上海《小说月报》第1至4期,从而在文坛崭露头角。

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参加上海世界语学会,编辑该会机关刊物《绿光》,继续从事无政府主义的探讨与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