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部话本小说,是由无数说书人、曲艺演员、僧人、道士、会道门成员、落魄书生、编纂者、“盗版书商”、传抄者共同创作的一部小说,制造过程超过1000年。 这样的小说里会拥有瑰丽的想象、悬疑的故事,却难以拥有拥有完整的逻辑,完善的世界设定。 今天很多解读西游记的说法完全是强行解读,西游记跨故事的时候是可能完全没有逻辑可言的。 这部书的成书方式就决定了这一点,两个故事的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自行创作,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然后说书人觉得不错,都拿来到书场去说,反响不错的时候,说书人在聚会中会将其整理成册,用作底本。说书人糟糕的知识导致在整理时又犯各种错误,书商刊印时,雕版工人的文化也不高,错别字再来一波。这些摞在一起,书能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指望什么逻辑啊。 这么干放今天能被读者喷死,放在中国古代却没什么毛病。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接触这些是在戏曲舞台上,是在书场里,唯独很少来自书籍本身,所以在人们脑子里这些故事都是一段一段的,绝大部分人是没有可能从头听到尾的。跨故事时逻辑不通也就不是大问题了,从平顶山出来是到通天河还是到比丘国,或者到青兜山,其实没什么区别,故事都是单元剧,而且大部分故事之间没有先后关系。 用这个方式能解释西游记中相当数量的问题,比如孙悟空的武力问题(前七回和后九十三回分属两个不同的故事系统,在自己的逻辑里没问题,接一起不出毛病才奇怪吧)、为什么妖怪在被打死前后台会来救(不是这些妖怪有后台,而是这些妖怪的法宝不能让孙猴拿走,不然孙悟空的战力将膨胀到bug的程度,比如金角银角那次的紫金葫芦,孙猴要拿走了,一路上的妖怪统统拿葫芦收走,后面的故事还怎么写?而且西游记编纂者手里的素材是远不止现在成书的那些的,整理的时候必然每次事件结局后将一切清零,以方便和别的故事相连。而高明的作者不会让东西随便写丢,所以武器是孙猴用不惯,法术是战斗中看一遍学不会,法宝则要找理由回收。不管是损毁还是后台收走都行,显然找个后台收走法宝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