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魏忠贤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太监时

猫眼观史
猫眼观史 2022-09-03 11:31:50

当魏忠贤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太监时,曾被皇帝的乳娘看上,此后慢慢就开启了他的权倾朝野之路。这个乳娘名叫客氏,是一位已嫁人妇,起初朱由校的生母早逝,父皇又无心搭理朱由校,便交给客氏喂乳抚养。

多年之后,朱由校登基称帝,对客氏怀有浓厚的特殊感情,便赐封她成“奉公夫人”,居住在皇宫颐养天年。可怕的是,此妇人生性浪荡,不知廉耻,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衣衫不整的诱惑当今圣上,而多番欢腾之后,还特意给皇上熬煮大全大补汤,于是深得皇上宠幸,迅速成为后宫的话事人,且经常背着皇帝作威作福。

不久,客氏竟看中了小太监魏忠贤,便把他调来当“对食”,此二人亦是一丘之貉,经常在皇宫里乱搞,之后胆子越来越大,串通一气来陷害忠良嫔妃,暗中争权斗势。由于朱由校对客氏的绝对宠爱和信任,又得客氏在耳边吹枕头风,渐渐地也器重了魏忠贤。随后,客氏凡是看不顺眼的嫔妃就陷害整死对方,朱由校虽然知道,但都选择沉默了。

之后,魏忠贤越发嚣张放肆,开展在朝廷发展自己的势力,通过各种手段,权势威迫很多达官贵族加入自己的阵营,成为党羽。由于魏忠贤的巅峰时期,权势滔天,朝廷上下都要尊称他一声九千岁。不过,东林党却看不惯魏忠贤的恶行,与其敌对。不久,一些官员无法再忍受魏忠贤的肆意妄为,联合起来上奏弹劾,但皇帝朱由校却选择了无视。

对于朱由校的决定,有人骂他是昏庸糊涂,有人则认为是,当时东林党势力亦不容小窥,朱由校容下魏忠贤,无非是想让他继续和东林党对立,以此约束朝廷其他势力。假设善于奉迎的魏忠贤垮台了,那么东林党一家势必独大,到时也是一大隐患。再者就是魏忠贤是一个无根太监,生不出后代,至多就是揽权几十年,就老死了,但东林党却不一样,是世代相传下来的朝廷组织,关系复杂,非常不好处理,这或许是朱由校忧虑的地方。

时间来到1644年,明朝末期天下大乱,各地义军四起,李自成得势,率义军一举踏破京城。这时的皇宫自乱阵脚,引发火灾,浓烟滚滚之下,宫女太监和文武官员互相残杀,各方势力亦撕破了脸皮,缠斗起来,一个太监便对崇祯进言说:“若是魏公公还在,何会至此!”万念俱灰的崇祯听罢,仰天长叹,沉默良久。

那么魏忠贤掌权时到底做了什么?竟还有人怀念他在朝廷的时候呢?当初,魏忠贤党羽壮大,独揽大权,朝中已无敌手,他虽贪权财,但期间确实也给朝廷处理了许多大问题包括一些敌党。由于,明朝晚期,国库严重亏空,连朝廷都拿不出钱了,这时魏忠贤就把手伸向了江南富裕一带的乡绅豪商。在皇帝的默许下,魏忠贤凭借手中权力,大肆增高江南区域的赋税,包括海关税、田税、工商税等,皆是抽收富贾群体,为此缓解了朝廷国库的赤字危机。

此外,由于官场腐败,导致女真人经常骚扰边境,魏忠贤便极力推荐袁崇焕,使得朱由校重用对方,派遣袁崇焕出征平定女真部落,还整顿的边城和军备,而朝廷里魏忠贤也十分配合袁崇焕的作战,力主支援足够的军事补给,这才使得袁崇焕在前线熬死努尔哈赤,给明朝续了命。虽然魏忠贤同意做这种决定,但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考虑而已。这点皇帝朱由校也多少有点了解,但仍是想让魏忠贤继续得势。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朱由校庇护魏忠贤,始终给下层文武官员带来不好的影响,渐渐地便形成了坏风气。另外,魏忠贤亦不知收敛,命人在外面给自己修生祠,朱由校得知后还亲自帮题题词祝贺。随后,越来越多人发现只要跟着魏忠贤就有钱财入袋,于是选择臣服于他,这又导致了敌对阵营东林党的势弱。

后来,朱由校驾崩,他的大部分皇子皇孙却早被客氏诬陷处死了,最终由于后继无人,皇位只能按例让给兄弟崇祯登基。而崇祯称帝后,便对魏忠贤和客氏忍无可忍,很快就命人收集证据,指明客氏和魏忠贤的罪状,先是处死客氏,流放魏忠贤,当魏忠贤离去之后,又派人追上赐予毒酒,最终把魏忠贤毒死。

崇祯握住大权后,急于建功立业,整治朝纲,但不知局势仍除在混乱之中,许多残余党羽势力并不服,于是朝廷引发了失衡,上下不齐心的状况。

魏忠贤与客氏的恶毒行径的确是有目共睹,但是同时,崇祯帝刚一上位,还没搞清局势就急不可耐的整顿朝纲,这就导致了朝廷内部的势力严重失衡。尤其是东林党,在没有了魏忠贤一派的制衡下,变得如日中天,没有了敌手。崇祯还认为东林党会对自己尽忠,想通过该组织,重建朝廷风气。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派再也没了对手,就连崇祯皇帝也以为,自己在东林党的辅佐下,一定能重振朝纲。但结果是,朝中其余势力纷纷明争暗斗,就连东林党也不例外,双方争不出胜负,就拿镇守边关的袁崇焕来做文章,导致袁崇焕平白无故被陷害降罪,被处以极刑。

这位守疆大将死后,女真部落却觉得时机成熟了,纠集大军一举入侵明朝。而朝廷各党在内外堪忧之际,依然不管不顾只想一家独大,随着东林党胜出独揽大权后,该组织竟上奏请求崇祯免去江南的苛税。

结果国库严重亏损,加上连年战乱,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等多种因素交加之下,最终把明朝推向了灭亡。#打开眼界##历史#